【摘要】:背景与目的大肠癌(CRC)为高发病率恶性肿瘤,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组织学起源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所谓的“腺瘤-癌变”途径和“denove癌”途径。最近,有证据表明,大肠癌的发生还有第三种途径,即所谓的“锯齿状息肉癌变”过程,提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s,HP/HPs)可经锯齿状腺瘤(serratedadenomas,SA/SAs)途径发展为大肠腺癌。该学说的提出,否定了过去通常认为的HP不发生癌变的观点,提示内镜和病理医师要注意对SA这种特殊病变的识别和处理。SA组织学发生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HP内继发性的异型增生,可能是两类不相关的不同结构同时独立发展并相互冲击,也可能是HP和腺瘤样结构的组织学杂交。近年来,国外对S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等方面,倾向于将其作为大肠上皮性肿瘤的一个独立类型。由于SA发病率低,内镜下形态和光镜下组织学特征与HP容易混淆,因此SA并未引起内镜和病理医师足够的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仍将这类息肉作为HP或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polyps,AP/APs)来诊断和处理。在中国,于2001年前未见相关报道。2002年南方医院描述分析了7例SAs和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spreadingtumors,LST/LSTs)合并SAs的内镜和病理特征。目前,对HP、SA及AP同时进行鉴别诊断的研究在国内外很少见,而对SA进行定量病理学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因此,研究SA的病理生物学特性、癌变潜能以及如何与HP、AP进行鉴别很有必要。本课题不仅对HP、SA、AP的内镜下形态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而且对它们相关的基因编码蛋白分子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还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