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肠息肉
很多人谈到大肠息肉时都比较恐惧,以为自己得了癌症,工作生活有很大压力。这里告诉大家不要惊慌,临床上对凡是从胃肠道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从病理解剖上可大致分为:腺瘤性息肉为最常见的一种;炎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的增生性息肉等。大肠息肉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为单个或多个,大小可自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有蒂或无蒂,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大多是腺瘤。儿童息肉认为是一种错构瘤,大多发生在10岁以下。炎性息肉最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另外,肠阿米巴病、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病等也都可以引起。
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病例并无明显的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或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临床症状主要是间断性便血,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引起大出血的不多见。息肉如继发感染,则可出现粘液脓血便。个别情况下也可引起结肠套叠,引起腹通、肠梗阻。炎性息肉的临床表现则与其原发病有关。
大肠息肉的诊断
大肠息肉的诊断多无困难,发生在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指诊可以触及,发生在乙状结肠镜能达到的范围内者,也易确诊,位于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需作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或纤维光束结肠镜检查确诊。
大肠息肉会癌变吗
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但也不是都会变成癌。那么,何种息肉会发生癌变呢?一是看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二是看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三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四是看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五是看家族遗传史:家族性腺瘤性大肠息肉病FAP,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发现大肠息肉后该怎么办
病人一般体检时发现直肠息肉后,医生会建议作结肠镜全大肠检查,检查其他部位是否同时有息肉,通过结肠镜检查还可以行息肉活检、息肉摘除术。息肉病理结果会指示下一步检查于与治疗。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需要及时手术或镜下摘除,并长期随诊。炎性息肉、错构瘤型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一般不会恶变。
大肠息肉的结肠镜下治疗
经结肠镜用高频电或微波,或激光摘除大肠息肉是对息肉治疗的一大改进。病人避免了剖腹手术的痛苦,并且一次可以摘除多枚息肉。适合于结肠镜下摘除的息肉要求为:1、无蒂的小息肉。2、息肉有蒂,但其蒂<2.0厘米。3、息肉呈宽基底,但息肉本身<2.0厘米。
如何早期预防大肠息肉的癌变
大肠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如果发现腺瘤性息肉应早期切除(经肛或经结肠镜),术后随诊,定期复查直肠、结肠镜,预防新生腺瘤性息肉。
如何早期发现大肠息肉
大部分大肠息肉并无明显的症状,很难早期发现。如果有既往史、家族史,经常复查结肠镜可以早期发现息肉。专家建议有大肠息肉、大肠癌家族史者要经常行结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的家族遗传特性
家族性腺瘤性大肠息肉病FAP,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且易癌变。
什么是直肠类癌
直肠类癌属于消化道类癌的一种,在大肠中直肠是好发部位,其组织结构似癌,但发展缓慢,又极少转移,又与癌不同,故称类癌。与直肠癌不同的是,直肠类癌位于直肠黏膜下层,所以早期没有症状。直肠类癌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相关,小的直肠类癌多无症状,当瘤体增大后可出现便频、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和肛门疼痛、便秘、腹泻、体重减轻及梗阻等,与直肠类癌相似。
直肠类癌是癌吗
直肠类癌不是癌,它只是名字有些可怕。直肠指诊时往往可以摸到直肠黏膜下的结节,这时需要作内镜检查,同时作病理检查以确诊。
直肠类癌怎么治疗
手术是直肠类癌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切除、经肛门局部切除、和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等。肿瘤直径不足10mm的粘膜下肿瘤,几乎不发生深部浸润和转移,经局部切除术后,完全可以治愈;10~20mm的直肠类癌,转移率10%~20%,经局部扩大切除术后,亦能达到与直径不足10mm的病例相当的治疗效果。
大肠的恶性肿瘤都有那些
大肠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在男性癌肿中占第3位,在女性占第4位,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较高,亚非国家的发病率较低。
如何早期发现大肠癌
当病变只限于粘膜与粘膜下层时,称为早期大肠癌,早期大肠癌手术效果好,但早期发现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就医意识的提高、纤维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使得早期发现大肠癌成为可能。
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排便习惯的改变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表现,如排便次数的增多、肛门的下坠感、便意的增加。另外大便性状的改变也只得注意,如出现血便、黏液便等。远端大肠如直肠的病变比较容易早期发现。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其他还有化疗、放疗、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热疗法、冷冻疗法等。
直肠癌的手术原则
与所有的肿瘤外科原则一样,直肠癌的手术原则也遵循安全性、根治性、功能性这一先后原则。不能因强求根治性而牺牲肛门的保留,也不能因强求保留肛门而放弃手术的根治性。
直肠癌有那些术式
直肠癌手术发展至今,术式很多,有些已淘汰,但也有一些作为经典手术而保留至今。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即Miles术,病人需乙状结肠末端永久性造口,排便不能自控、性功能障碍,还有造口诸多合并症,但此术式目前仍是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
2前切除术即Dixon术,现在还包括中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可以在保留肛门的同时得到根治性手术。此手术的成功要归功于吻合器的应用和现代直肠肿瘤学的发展。
3全直肠系膜切除术,1982年,英国医生Heald等首倡,并在全世界推广,成为直肠癌手术的新标准。
经肛门内窥镜手术TEM,治疗直肠肿瘤的一种微创伤新技术,适用于距肛门20cm以内的早期直肠癌及腺癌,切除后,创面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且可以达到较深部位。特点:(1)可视图像是从先进的体视光学双目镜获得的,提供的视野深度大大改善;(2)设备是特制的,器械插入和操作是在平行的平面上进行,明显有别于腹腔镜手术;(3)TEM能治疗传统器械不能及的较高部位的腺瘤和经选择的早期癌。TEM临床应用十几年,证明它对切除直肠和低位乙状结肠的良性病变和早期癌是安全的。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手术(LCR),腹腔镜下大肠癌切除能否达到根治性和手术复发尚有争论,目前认为大肠癌腹腔镜下切除是安全可行的,长期生存率令人满意。其缺点有插入孔复发,还有人认为气腹有助于肿瘤生长、种植和播散。再有合并症是出血、脏器损伤、缝合不全等CO2栓塞、内疝、腹壁疝、皮下气肿、深部静脉血栓、伤口感染等。
5姑息切除术
适用于癌肿蔓延无法根治性切除,或已有广泛转移,不能完全将癌肿切除者。如发现已有癌转移,但病变肠段尚可游离时,原则是仍应将癌肿切除,以免日后发生肠梗阻或出血;而且,肿瘤常有坏死或继发感染,切除后能使全身情况获得改善。
TME是当今直肠癌手术的核心理念,许多国家已经将其作为手术标准。它的技术核心是在直视下沿脏层筋膜和壁层筋膜之间的无血管间隙进行锐性分离,创始人Heald等认为在直肠系膜内淋巴结转移,亦常隐藏着癌细胞巢,如采用钝性分离,可使肠系膜的包膜破损和系膜内的癌细胞发生播散并残留在手术创面,这可能就是导致引起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原则包含下列3大内容:(1)直视下在骶前间隙、盆筋膜脏层与壁层之间进行锐性分离。
(2)必须保持盆筋膜脏层的完全无损,也即分离时切勿进入直肠系膜内。
(3)肿瘤远端直肠系膜的切除不少于5cm。
那些病人适合作保肛手术
一般认为肿瘤下缘距离肛缘7cm之内者不宜行保留肛门的根治手术。另外病人骨盆入口小、不利于操作者也难以行保肛手术。要牢记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为第一原则,不能强求保肛而牺牲根治原则。
正确对待造瘘
以往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在左下腹部存在永久性人工肛门即造瘘口,十分困扰,排便不能自控,工作生活中不便,病人比较痛苦。现在随着国际国内造口专业、造口师的出现,从理念上将此类人从病人人群归入正常人群。相关造口产品的发展,使得造瘘口的护理更加完善,一定程度上解除了造口人群的通苦。我国各地相继成立造口协会,积极帮助造口人群,使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的一员。
青年与老年大肠癌的不同
青年大肠癌指30岁以下人群所患大肠癌,与常见的大肠癌发病年龄为中老年不同。青年大肠癌症状不典型,常呈隐匿性发展,早期无症状,经常难以发现。我国青年大肠癌发病率高,特点为恶性程度高、浸润快、转移快,早期诊断率低、误诊率高。所以早发现就至关重要。
大肠癌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大肠癌合并肝转移者,如果原发癌能获得根治性切除,肝外又无转移灶,应同时进行肝转移灶切除,因为唯有手术切除才能使患者获得较长期的无病生存。切除率取决于肝内转移灶范围,肿瘤越小,手术切缘越宽,治愈的希望越大。肝两叶转移者切除后复发率高于一叶转移者。一般肝内肝转移灶在4个以上,即不适宜进行手术切除。在肝切除后肿瘤复发的病人,约35%的复发仍在肝。如果肝内复发为单个,仍可再次手术切除,术后仍可获得长期生存。
大肠癌合并肺转移的手术治疗
对孤立性肺转移尤其是直径小于3cm的转移瘤,也可考虑进行肺切除。
大肠癌的化疗
对于能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手术前、术中或术后进行化疗,称为辅助化学治疗(化疗)。其具体化疗方案一般参照美国NCCN(美国国家癌症综合治疗中心联盟)的指南共识,方案一般每年更新2次。
大肠癌的放疗
放射疗法(放疗)对于大肠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高危性直肠或直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前或术后或术前加术后“三明治”式予以放射治疗,以减少术后局部复发。
2将不能切除的或与盆腔器官固定在一起的大肠癌转化为可切除性。3偶用于进展型直肠癌患者并发出血、疼痛时的姑息疗法。
4结肠癌细胞对放射不敏感,对于直肠以外的结肠癌放疗无助于提高生存率,反而会引起较大不良反应,一般不主张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