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天疱疮|口腔|口腔疾病

2009-12-07 www.kouqiang999.com A +

大疱性类天疱疮

【字体:大中小】【打印】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pemphigoid)是类天疱疮中的另一种类型,也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的皮肤粘膜病,多见于老年人,无性别、种族因素。临床特点是皮肤上的张力性水疱,不累及周围的皮肤,疱破后形成大面积的创面;病程虽长,但预后良好。大约有10%-20%的患者出现粘膜损害,位于口腔粘膜的水疱较小。
(病因)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侵犯基底膜带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底膜带是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着的部位,也是循环自身抗体(抗基底膜抗体)发生反应的部位。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病损的早期即已出现,因此,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在基底膜区的损伤、局部水疱形成、在上皮・结缔组织界面分离中起重要作用。早期的研究发现,大疱性类天疱疮可能与HIA-DR5相关;但新近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尚无证据充分证明大疱性类天疱疮与任何HLA位点相关。但免疫印迹及免疫沉淀技术已证实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的两个成分:主要抗原230―240kDBPAg(BPAgl),80%-90%的患者血清中存在有循环抗BPAgl抗体;次要抗原160―180kDBPAg2,50%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有抗BPAg2的抗体;有关这两个抗原的成分均已分子克隆并已明确其染色体定位c免疫电镜和分子克隆的技术证实,两个抗原成分均是跨膜蛋白质,由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分泌,已分化的角朊细胞则不合成这两种抗原成分。功能研究证实,这两个抗原成分作为表皮基底膜带的独立成分,中介上皮与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的联系,同时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抗原,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发现,7・干扰素可以在蛋白质及mRNA水平对230kD的类天疱疮抗原进行转录前调控,而这种调控对7・干扰素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cIL-1p、IL-5、IL-6的血液浓度、疱液浓度与病情严重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监控疾病的参考指标。抗基底膜带自身抗体主要为IgG,并且主要为IgCA或IgA亚类,约有25%的病例IgM与工gA
共同出现或单独出现
(病理)上皮完整,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有裂隙或水疱,故为上皮下疱,无棘细胞松解现象,结缔组织表面平滑,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见有血管扩张。免疫荧光直接法检查,可见基底膜区有一连续细长的荧光带,主要是IgG。间接法也可以测出抗基底膜区抗体,并且有70%―80%患者血清中抗体效价较高。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