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辨证分型治疗300例首席医学网2004年07月24日16:04:00Satur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李志宏
加入收藏夹向本刊在线投稿【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疾病有效而安全的标准手术之一。Rhode等报告大约5%~40%行胆囊切除的患者几个月或几年后又出现胃肠道症状或复发,与胆囊切除前一样的腹痛,甚至症状从未消失。这些在胆囊切除术后仍然存在或重新出现的症状统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3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组300例,男129例,女171例。年龄30~75岁之间,平均45岁。其中胆囊切除术20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75例;胆囊造瘘术24例。本组病例均在本院外科住院手术,经西药抗炎、补液及对症治疗后仍有部分症状存在者。
1.2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分为4型。
1.2.1气滞型(105例)多见于胆囊管结扎时遗留过长、胆总管炎性狭窄患者。胁肋胀痛或窜痛,胸脘胀满。善叹息、矢气则胀减,纳呆或呃逆嗳气,心烦易怒,舌淡苔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陈皮各10g,白芍、枳壳、佛手各15g,香附、郁金、元胡各12g,甘草5g。伴胆管炎症加黄芩12g,金钱草30g,虎杖15g。
1.2.2湿热型(89例)多见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胆囊造瘘术及残余结石者。胁肋疼痛、呕恶、口苦、纳呆、便干或稀、头重身重、胸闷或伴有黄疸、尿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大黄(后下)、枳实、半夏、厚朴、藿香各10g,黄芩、白芍各12g,金钱草、茵陈各30g,结石未尽加郁金、鸡内金各10g。黄疸加虎杖15g,黄柏10g。湿重加薏米30g。
1.2.3脾虚型(70例)多见于胆囊术后体质差,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者。精神倦怠、乏力、纳差,便溏次多或胃脘胀满不舒,完谷不化,舌苔白,脉弱。治以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木香、砂仁各6g,党参15g,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各10g,炒山药20g,炙黄芪30g,大枣3枚,生姜、炙甘草各5g。伴消化不良者合保和丸同服。肝郁脾虚者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
1.2.4阴虚型(36例)多见于素体阴虚者。胁痛隐隐,口干、便干、尿黄少,五心烦热,头晕失眠,舌质红无苔,脉细数。以滋阴养肝为主,方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g,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元胡各12g,枣仁15g,山楂20g。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约500ml混合,分早晚2次服。
1.3疗效标准痊愈:服药6天后主症全部消失,舌脉正常,理化检查正常。有效:主症大部分消失,理化检查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痊愈265例,占88%;好转35例。疗程:最短6天,最长30天,平均12天。
患者,女,60岁。因胆石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术后半月,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大便多日未解,上腹部及右胁肋胀满疼痛,恶心欲吐、纳呆,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脉弦数。查:T38.5℃,右上腹轻度压痛,肝未触及,引流管引出深黄色液体。查血常规示:WBC10.6×109/L,N0.89,L0.11。辨证为湿热未清,治以清热利湿,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服3剂大便通,有食欲。服10剂黄疸消退,诸症减轻,继以柴芍六君子汤6剂善后。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目前分为二类。第一类为现有诊断水平能够明确原因的胆胰疾病;第二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目前仍不能明确其原因,而且为数不少[1]。出现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诊断错误或不全;②手术不彻底;③手术的不良后果;④胆道运动障碍[2]。在治疗方面,对明确原因的可以给予相应的治疗,但对于不能明确原因的运用中医中药,给予辨证施治。使肝气疏通条达,气机升降出入正常,脾胃运化功能强健,以利于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恢复。在治疗中,不能忽视湿热的存在,因肝胆湿热未清或残留结石,仍可出现胁痛黄疸等症状。笔者治疗主要以疏通气机为主,并针对湿热、脾虚、阴虚等原因,给予清热利湿、补虚等法治疗。抓住疾病的本质,既重视局部症状,又重视全身因素,对症下药,在术后恢复期有西药难以替代的优势。
1朱光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腹部外科,1995,5(2):95.
2沈世鹏,萧蓉葆.胆石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2.
作者单位:810100青海重型机床厂职工医院
(编辑一坤)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