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胆囊腺肌增生病

胆囊腺肌瘤病MRI 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2009-12-07 www.lunwen118.com A +

  

  胆囊腺肌瘤病因常伴发胆囊慢性炎症和胆结石,术前难以确诊。在各种影像检查上因胆囊壁增厚,亦不易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癌等相鉴别。关于该病的B超及CT报道较多,而MRI表现少有报道,我们分析12例胆囊腺肌瘤病的MRI表现特征,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1材料和方法    男9例,女3例。年龄35~50岁,平均47岁。均为B超提示胆囊腺肌瘤病后行MRI检查。临床表现:2例在体检时发现,无不适。1例以黄疸就诊,6例表现上腹不适,时有隐痛。4例合并胆囊炎,1例伴小结石。检查前禁食高脂饮食。采用GESigna0.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柔软线圈。扫描序列包括横断位T1WI、T2WI、STIR、薄层MRCP和单层MRCP。层厚4~8mm,间隔1~2mm。    2结果    12例均为局限型,位于胆囊底部,11例表现为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厚约0.3~0.5cm,T2WI等或略高信号,STIR呈较高信号。增厚的胆囊壁内见数个小点、小圆形囊状影,大小约0.1~0.2cm,未显示与胆囊腔相通的窦道。MRCP原始像可清晰显示胆囊周围的小囊状影,但对增厚的胆囊壁显示不佳。T1WI对增厚的胆囊壁及R-A氏窦显示均较差,R-A氏窦可为等、略低或略高信号。1例表现为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内侧缘中部见脐样凹陷,未见小囊状改变。    3讨论    胆囊腺肌瘤病常称为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壁憩室症等。发生于胆囊底部者称为胆囊腺肌瘤。    3.1病因    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炎症、非肿瘤性病变。其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可能与胆囊神经源性功能障碍有关,从而使胆囊动力学异常,胆囊颈部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受阻,内压升高,黏膜陷入肌层形成憩室和肌层增生肥厚[1-2]。②有作者认为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有关[3-4]。③Lubarch提出感染理论,认为炎症刺激胆囊异位上皮生长而形成腺肌增生症。罗彦英等[5]报道的一组病例全部伴胆囊炎、胆囊结石,考虑炎症和结石的长期、反复刺激促进胆囊壁黏膜上皮增生,深入肌层形成R-A氏窦,窦内细菌或异物引起炎症,刺激窦上皮增生及周围平滑肌纤维的增生,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符合上述观点。但靳二虎等[6]报道的一组病例只有83%合并轻度慢性炎症,34%合并结石。我们的报道的9例中亦有2例未见合并症,不能完全解释感染理论。④Abell认为是胎儿期胚胎细胞异位生长而成。    3.2临床与病理    本病好发于女性,临床多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如伴有炎症或结石,可产生类似胆囊炎的症状。本组12例中2例未见伴发症状。余10例均伴发炎症或结石病变,同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理上根据其累及胆囊壁的范围分为3型[5-7]。①局限型最常见,发生于胆囊底部,又称底部型;②节段型,发生于胆囊体或颈部,环状或半环状生长;③弥漫型,最少见,病变累及整个胆囊。胆囊壁增厚可达正常的3~5倍,厚约0.5~1cm,甚至2cm以上,胆囊壁黏膜和腺体增生并突入增厚的肌层扩大成囊,形成壁内憩室样改变,即R-A氏窦,大者约0.3cm,可与胆囊腔相通或不相通,窦内可合并结石、炎症。    3.3MRI各序列表现特点和价值    R-A氏窦的影像表现有3种:①增厚的胆囊壁内见多个小憩室;②胆囊底部帽状增厚,内侧见脐样凹陷;③增厚的胆囊壁内侧缘呈锯齿状改变,即未完全突入肌层的R-A氏窦,伴或不伴小囊改变。因结构较小,影像检查由于部分容积效应而不能显示。    在T2WI、STIR序列,R-A氏窦表现为增厚的胆囊壁内点状、小囊状高信号,增厚的胆囊壁呈高于正常胆囊壁的信号,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尤其是STIR序列,对显示R-A氏窦及增厚的胆囊壁,高信号显示更明确。当R-A氏窦因胆汁成分的不同在T2WI为等信号时[6],STIR序列尤为重要,因周围结构信号被抑制,信号对比增加,可显示为高信号。因R-A氏窦较小,因此以薄层扫描显示最佳。在薄层MRCP序列,RA氏窦表现为胆囊周边分布的圆形点状、小囊状高信号,重建图像不能很好地显示R-A氏窦,可能与病变较小和部分容积效应有关。MRCP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显示增厚的胆囊壁,因此不能与胆囊周围小的肝囊肿鉴别。另外MRCP对R-A氏窦显示的数目似较T2WI和STIR序列为少,可能与R-A氏窦较小、窦内胆汁成分不同及高TE使T2弛豫时间缩短信号减低,与周围结构信号对比减低有关,单层投影MRCP对R-A氏窦的显示更不能令人满意。在T1WI序列因胆汁浓缩程度不同,R-A氏窦可呈低、等或高信号,边界不清晰,其显示效果不佳。    因此对于胆囊腺肌症的MRI检查诊断以T2WI和STIR序列价值最大,尤其是STIR序列,亦可结合薄层MRCP作为诊断定性的补充手段。    3.4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T2WI和STIR序列,增厚的胆囊壁呈较高信号,形态规则,壁内见小囊状改变,对诊断具有特征性,结合薄层MRCP原始像对R-A氏窦的定性更明确。对于底部型的帽状改变STIR序列呈高信号,壁内未见小囊状改变,内缘见脐样凹陷,也可提示诊断。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胆囊癌。增厚的胆囊壁不规则或结节状突起,无壁内小囊状改变,应考虑胆囊癌。②胆囊壁均匀增厚,未见R-A氏窦表现时,不能除外胆囊炎。胆囊功能检查有助鉴别,本病收缩功能亢进,而胆囊炎、胆囊癌时收缩功能减退或消失。    需注意的是如胆囊充盈膨大过多,胆囊壁伸展变薄,其典型表现可能显示较差,而胆囊收缩后易于显示[8]。    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癌前病变。Ootani等[6]报道的节段型发生胆囊癌的几率明显高于非节段型,因此此病应引起重视,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    [1]张胜全.胆囊腺肌瘤病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7(3):186-188.    [3]彭卫军,周康荣,李轫晨,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检查技术和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6):527-530.    [5]靳二虎,马大庆,田裕羲,等.MR不同脉冲序列成像诊断胆囊腺肌瘤病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18-422.    [7]罗彦英,罗连城.胆囊腺肌瘤病的形态病理学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7,6:25-27.    [8]周康荣,陈祖望.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43.

------分隔线----------------------------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