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病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学说颇多。1960年jutras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概念,认为是胆中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的病变,它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和恶烃的趋势。正常胆囊粘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而形成罗阿氏窦,它一般不到达肌层,在有腺肌增生病时可见粘膜肥厚增生,罗阿氏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深入肌层,甚至可深达近浆层,形成粘膜内憩室。囊内易瘀胆,继发感染可产生囊内微结石,又称壁内结石。囊的形态不一,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其直径可自针尖大小至8-10mm左右。
根据病变的分布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弥漫型。
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胆囊壁增厚,胆中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图8-5胆囊腺肌增生的基本病理改变
(2)节段型。
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常造成胆囊环形狭窄,狭窄部壁厚超过2mm,边缘不规则。
(3)局限型。
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和中间位三种表现。
胆囊腺肌增生病的病理改变类型
本病临床明确诊断较为困难,国外报告,口服胆囊造影诊断率为4.6%。中愉有人报告6例,X线检查仅3例得到初步诊断。Raghavendra认为超声对胆囊腺肌病的诊断优于X线检查,报告6例,口服胆囊造影发现4例,超声发现5例。近年来,随着超声显象仪分辨率的提高和超声诊断医师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国内已有超声诊断胆囊腺肌病的报告。
胆囊腺肌病的声象图特点:
(1)胆囊壁增厚,呈弥漫性,节段性改变或局限性改变。(2)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无回声暗区或回声增强区(胆固醇沉积)。(3)合并壁间结石和胆囊结石,可出现相应的改变。
胆囊腺肌病需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1)慢性胆囊炎。(2)胆囊癌。(3)胆囊扭曲。(4)先天性胆囊膈膜。
在超声检查胆囊时,如发现胆囊壁弥漫性、局限性(胆囊底部)增厚或出现环形狭窄。应想到本病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时进行口服胆囊造影,相互印证,有利提高胆囊腺肌病的诊断率。
空腹超声检查胆囊不显示时,应考虑有哪些可能性?
(1)结石或肿瘤充满胆囊,正常胆囊腔消失。(2)慢性胆囊炎,使胆囊萎缩或胆囊壁肥厚而囊腔缩小甚至消失,(3)患者已进食,胆囊处于胆汁排空状态。(4)肝外胆管在胆囊管以上水平完全梗阻,胆囊得不到胆汁充盈。(5)因产气杆菌感染或消化道内瘘所引起的胆囊内积气。(6)胆中先天性过小或缺如。(7)胆囊位置极端异常。
在临床中,后两项极为罕见,胆囊的超声不显示,首先考虑病理改变,应作胆囊区的认真、仔细的探测和全面分析。
超声显象胆囊壁增厚有哪些可能?
(1)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2)胆囊癌。(3)胆囊增生性疾病(即胆囊肌腺病。)(4)非胆囊病变所致的胆囊壁增厚,如:低蛋白血症(腹水患者尤为明显)、肝硬化、急性肝炎、右心衰竭、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亦可见胆囊壁增厚。
超声显象胆囊内沉积物有哪些可能?
在超声检查中,胆囊内出现沉积性弱回声。可能形成一个界面,无声影,随体位改变向重力方向缓慢移动,该征象临床上见以下几种情况。
(1)胆囊管或胆总管的梗阻。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发表评论】【字体:大中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