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登革热

登革热

2009-12-07 health.enorth.com.cn A +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热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中国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区。登革热临床上分轻型、典型和重型。轻型和典型登革热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重型登革热(特别是并发脑膜炎病例),病死率达90%以上,应高度重视。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患者多数为青壮年。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和眼球后痛,同时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部分病例发热于第3 ̄5日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2.皮疹:早期有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于病程3 ̄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大部分不脱屑。3.出血:约25 ̄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皮下出血点、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腹腔出血等。4.重型登革热可在上述表现基础上突然加重,出现脑膜炎、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等病危笃征象

  1.在登革热流行区,夏秋季节,发病前有被蚊虫叮咬史。2.症状上有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3.体征上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出血点或出血现象。4.白细胞减少或特异性IgM阳性。

  1.抗病毒治疗。2.对症支援治疗。3.防治出血。4.防治脑膜炎。5.中医中药治疗。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2.好转:登革热症状体征消失,并发症病情稳定。3.未愈:(待定)

  1.在登革热流行区,发生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2.治疗本病应谨慎使用止痛退热药和静脉输液。3.预防本病的关键是防止被蚊虫叮咬。

  用药指南:1.一般登革热病例用药框限根据病情在A、B中选择;重型病例抢救用药或并发症者用药可超出ABC框限。2.一般病例需要补液者,尽可能采用口服补液,非必要时不滥用静脉补液,因脑膜脑炎型病例往往发生于静脉补液过程当中,切记!3.高热病例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止痛退热药在G-6pD缺乏的患者中可能诱发溶血,应谨慎使用[A]常规用药: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泰胃美[B]可选用药: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丙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