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登革热

天津频道生活空间

2009-12-07 www.tj.xinhuanet.com A +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媒蚊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一旦有传染源传入,易引起登革热大流行。

  一、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披膜病毒科B组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反应。登革病毒的化学成份含有RNA和多肽,易受各种理化因子的影响,对乙醚和酸等敏感。

  二、传播媒介与宿主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近年也有认为致乏库蚊也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之一。

  登革病毒通过蚊的媒介作用,主要在灵长类动物间传播循环而形成自然疫源地,故可认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贮存宿主。有报道称棕果蝠和猪也是登革病毒的贮存宿主。

  三、流行病学

  登革热的流行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大规模的流行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地区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尤以东南亚为严重。近几年,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登革热流行较为严重,据统计,全球有100多个国家曾暴发过登革出血热,数以万计的人群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

  登革热在我国的流行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后,登革热在我国都发生过大流行。解放后的首次大流行是1978年发生在广东,22122人发病,14人死亡。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是1980年,广东(包括海南)广西共452676人发病,71人死亡,此后,除1982--1984年无病例报告外,登革热在我国从未停止过发生、流行。流行地区主要是广东、海南和广西。

  (一)传染源

  登革热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在发病前3天到发病后7天,血液中含有登革病毒而具有传染性。此外,隐性感染者、染疫的灵长类等动物也可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当雌蚊感染登革病毒后,在16℃以上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条件下,登革病毒在蚊体内经过8-14天的外潜伏期的增殖,此时,蚊子叮咬人,登革病毒就随蚊子的唾液排入人体内而造成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当人感染了登革病毒后,可产生同型抗体,该抗体的持续时间可长达几年,同时,该抗体尚可在几个月内对不同型的登革病毒产生作用。

  四、临床表现与治疗

  1.临床表现:登革热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发病突然。潜伏期一般5~9天,常以高热、剧烈头痛、关节及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登革热);随着病情发展,部分病人可出现出血症状和体征:束臂试验阳性,面部和四肢等处可见明显瘀点或瘀斑,并多出现循环虚脱:体温下降伴大量出汗,四肢冰冷(登革出血热);病例病情突然恶化,体温骤然下降,循环衰竭而休克(登革休克综合症)。

  2.治疗:目前还没有抗登革热病毒的特效药,故对登革热病人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病人应多卧床休息,并口服补液。同时,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病人是否有休克的早期症状。

  五、疫情管理

  (一)及时将疑似登革热病人、登革热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从发病日算起不少于5天。

  (二)调查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发给就诊方便卡或实施14天的健康观察。寻找漏诊漏报病例,进行诊断、报告并加以隔离治疗。对疫点人群进行医学观察。

  (三)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疫点的灭蚊工作,控制和消灭蚊虫。

  六、检疫监测

  (一)在流行期间,对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对病人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试验和病毒分离,对蚊媒进行带毒调查,确定病毒型别和带毒蚊种,以对疫情作出动态分析。

  2.带毒蚊媒种类、数量、孳生地及其成蚊、幼蚊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等进行调查、统计,以指导和考核灭蚊工作。

  3.对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对其接触者和续发病例做好医学调查,尤其要做好二代病例的调查分析,以更好了解登革热的流行强度,掌握其流行趋势,及时制订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遏止疫情的蔓延。

  (二)疫情资料:全面掌握国内外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及时有的放矢地对登革热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及其输送工具等采取控制措施。

  (三)血清学、病原学监测:对登革热患者,进行双相血清检查和病毒分离,以明确诊断。在流行区,用血清学方法对人群进行检测,以了解人群目前的登革热抗体水平;捕捉野猴等灵长类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以了解其贮存登革病毒的情况。

  (四)媒介监测

  1.了解媒介的种类和分布。

  2.对媒介进行病毒分离。

  3.分别用室内栖息率对埃及伊蚊和用人帐诱捕法对白纹伊蚊进行成蚊密度调查,用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对媒介幼虫进行监测,用诱卵器调查当地或交通工具上是否存在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以及上述两种蚊的密度。

  (五)交通工具的监测

  1.及时发现来自登革热地区的登革热染疫者,迅速予以隔离治疗,尽快进行双相血清学检验和病毒分离,以明确诊断。

  2.对来自登革热地区的交通工具,进行伊蚊成蚊或幼虫监测,并区分是外来的还是本地区的蚊子,若是外来的,应立即对该交通工具进行灭蚊处理。

  3.在流行期间加强对来自或离开疫区的交通工具的预防性灭蚊。

  4.对来自疫区的人员进行健康追踪观察,以便及早发现、隔离和治疗病人,防止登革热的扩散。

本版编辑:畅影  稿件来源: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