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种以多形性皮疹和虹膜样红斑为特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常有粘膜损害及全身症状。
原因不甚明了,一般将病因不明的称特发性多形红斑,原因明确的称症状性多形红斑。常由药物(如巴比妥类、磺胺类等)或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及原虫等)等因素所诱发。近年来比较重视单纯疱疹病毒和支原体的感染。部分病人寒冷是明显的诱发因素。
春秋季节好发,多见于青壮年,一般临床表现为轻重两种类型。
(1)好发部位:手背、足背、掌跨、面部、耳廓、前臂及小腿伸侧等处,对称分布。
(2)皮肤损害: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斑丘疹,偶见水疱和大疱。典型皮疹呈虹膜样(靶形)。有时粘膜轻度受累,可见小水疱或糜烂。
(3)一般2-4周可自愈但部分病例有复发倾向。
2、重型,也称粘膜皮肤眼综合症。
(1)起病突然、高热、头痛、乏力、关节痛,有的病例可在短期内呈现衰竭状态。
(2)皮肤损害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及血疱等,广泛分布于各处皮肤。
(3)粘膜损害广泛而严重,口腔、鼻腔、咽、眼、尿道、外阴、肛门等处,甚至食道、气管等粘膜也可受累,出现水疱、糜烂、坏死、假膜、溃疡。眼部损害包括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虹膜炎及虹膜粘连等。
(4)全身可出现严重毒血症症状,可并发肺炎、关节炎、消化道出血、心肌炎、心包炎、脑水肿及肝肾损害等。
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病员素体不健,脾经湿热内生,久则血络损伤而津血亏少,外有风寒袭体,克于脉络,脉络两伤,气血凝结而成。久则肝血不足,热毒损络,每遇寒气则时发时止。中医辩证施治:本病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
皮损糜烂,渗液不多者:用5%浓度的洁尔阴洗液湿敷患处20分钟,每日3次。口腔粘膜受损者,可用金桅洁龈含漱液漱口,每次10ml,含漱3分钟。
寻找病因并予治疗,停用可疑致敏药物。轻症可口服抗组织胺药,重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注意水盐电解质平衡、营养,防治并发症。有感染者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