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乐氏四联症介绍:又称法洛氏四联症,或法鲁氏四联症。
法乐氏四联症是常见的,较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心病,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占60%—80%:其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包括:
3、主动脉骑跨;
4、右心室肥厚。如再加上房间隔缺损可称为五联症。
法乐氏四联症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占紫绀型心脏病的50%。父母一方为法乐氏四联症者,子女发生本病的机会为1.5%。法乐氏四联症患者多有以下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肺动脉和/或肺动脉瓣狭窄及右心室肥厚等,同时可能合并房缺、右位心、双侧上腔静脉、动脉导管未闭、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房室共道永存、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其他心脏畸形。发病机理:
肺动脉口狭窄可发生于肺动脉的任何部位,使肺循环血量减少,血在肺内气体交换量减少,大的室间隔缺损,右心室压力增高,收缩压可相当于左心室的收缩压,故腔静脉回血的一部分可在右心室经室间隔缺损至左心室,再经主动脉输向全身出现紫绀。
动脉导管未闭,可以使血氧饱合度低的血液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进入肺动脉,再进行氧合,从而减轻了低氧血症,起到了代偿作用,约有20%的四联症病人,降主动脉位于右侧。
1、紫绀:通常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啼哭和进食的加重。
2、心悸,喜蹲踞,易晕厥,易患呼吸道感染。运动耐量明显不如其他儿童。
3、患儿发育不良,部分患儿智力低下。
检查:患者紫绀,活动后加重,常有杵状指,喜蹲踞位。
听诊:胸骨左缘2—4肋间有收缩期杂音,伴有震颤,肺动脉瓣第二音呈单一音。
根据患儿活动受限,运动后紫绀明显且伴心悸、气短、喜蹲,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缺氧性昏厥,抽搐;体征可见眼结膜及指甲紫绀、杵状指,听诊胸骨左缘可闻及Ⅱ—Ⅳ级粗糙的喷射样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消失;辅以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右心导管造影、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可以明确诊断。
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百分比增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合度降低,严重者可有蛋白尿。
右房扩大,右室肥厚,电轴右偏。
可呈靴状心,肺血流量减少。
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
可评估骑跨程度,显示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及大小,直接显示肺动脉狭窄的位置及程度,显示右心室肥厚。Doppler可检测分流情况,肺动脉流速,计算跨狭窄区压差以评估肺动脉狭窄的程度。
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
左右心室压力相近或右室压力超过左室,肺动脉压与右心室压有明显压差,可观察血氧饱和程度。左心室造影可见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同时显影,同时显示右室流出道狭窄的位置、程度,及主动脉骑跨的程度,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和大小等等。手术治疗:
轻度患者宜在1—5岁择期进行一期根治术;中度和重度患者大多可以通过手术根治,可以不受年龄限制;对肺动脉极度发育不良,甚至闭锁的患者,手术应分期进行。
以下法乐氏四联症的相关问答:
问题一:患儿有何表现?
法乐氏四联症患儿出生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颜面、口唇、甲床青紫,生长发育迟缓,易感乏力,劳累后紫绀加重。呼吸困难与乏力常迫使患儿采取下蹲位休息,部分患儿由于严重缺氧会发生昏厥,甚至有癫痫抽搐。患儿在1岁以内如不手术,死亡率可达25%。肺动脉严重狭窄者,3岁内的死亡率可达40%,10岁内达75%,40岁内高达95%。40岁以上患者多死于慢性心力衰竭、低血氧。如合并肺动脉闭锁,患儿由于动脉导管闭合,多在出生后1个月内死亡,3岁内死亡率为75%,10岁内为92%。
问题二:得了怎么治?
法乐氏四联症的诊断并不困难,患儿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一般经过心脏彩超检查就可明确诊断。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随着心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法乐氏四联症手术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一般在2岁前完成手术。绝大多数患儿可行根治术,只有在不适于行根治手术时才考虑行姑息(体-肺分流)手术,后期再行根治术。根治手术效果好,绝大多数患儿可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问题三:成人还能做手术吗?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大龄儿童和成人的法乐氏四联症患者已经很少见,但是依然存在。大龄患者多存在心脏继发病变,如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但这类患者由于肺动脉和左心室发育较好,因此手术常可取得较好效果。成人患者即使到了40岁,只要没发生过心力衰竭,均可行根治手术。
问题四:手术效果如何?
近年来,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婴幼儿与儿童死亡率仅为3%~5%,成人为1.3%~14%。当然,这与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多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灌注肺或肺水肿、肾衰竭、心包填塞、心律失常和感染等。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很好,青紫、低氧血症等可立即消失,杵状指(趾)逐渐恢复正常,但多数患者仍可听到不同程度的心脏杂音。患者可正常工作学习、结婚生子,不需长期用药。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还想知道更多,可以进行在线专家咨询或者点击了解更多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