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相关的人体学指标作者:本站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09-09-1122:33:30
摘要:最近的一系列影像学和肝活检资料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已成为西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第一大慢性肝病以及肝功能异常的首要病因,普通成年人NAFLD患病率为17%~33%,其中1/3~1/2可能为NASH,后者l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15%~25%,其中30%~40%将会死于肝癌、肝功能衰竭和移植肝后复发[1]。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NAFLD发病数据,已有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NAFLD的患病率约为5%~15%[2]。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国人NAFLD患病率明显增高[2,3,4],因NAFLD的早期诊断有助于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并且寻找简便而敏感的预测指标,对于筛选NAFLD的高危人群及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NAFLD的检查手段进行综述。
关键词:BMIWHR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到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整个疾病谱[5]。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国人NAFLD患病率明显增高[6]。
目前研究表明,NAFLD是代谢综合症的一种表现。NAFLD的危险发展因素包括肥胖,特别是中央肥胖,葡萄糖耐受不良或2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7]。因此,本文针对NAFLD的危险因素——肥胖及其常用的评价指标(体重指数和腰臀比)进行综述。
肥胖可单独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临床上常用的衡量肥胖程度的人体学指标有:①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体重(kg)/[身高(m)]2],按照2000年2月,WHO西太平洋地区肥胖症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人体重分级的建议[8]:BMI<18.4kg/m2为消瘦;18.5kg/m2≤BMI<22.9kg/m2为正常;23.0kg/m2≤BMI<24.9kg/m2为超重;BMI≥25.0kg/m2为肥胖(外周型肥胖)。BMI是世界公认的适合于成年人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是用来衡量整体肥胖的指标。②腰臀比[(waisttohipratio,WHR)=腰围/臀围]的标准:WHR男≥0.9,女≥0.85为中心型肥胖,即为(+)。WHR常被一些研究肥胖者用来评估隐性肥胖,即腹部脂肪蓄积的指标。
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9,10,11,12,13,14]提示,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及肥胖类型密切相关。1.NAFLD患者中肝组织中细胞脂肪变程度与BMI呈正相关。2.腹型肥胖组(按WHR分型)和非腹型肥胖组(按BMI分型)的NAFLD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和正常体重组。腹型肥胖组中随BMI值的增高NAFLD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腹型与非腹型肥胖都与NAFLD患病率呈正相关。3.在按BMI划分的同一肥胖水平上,WHR过高的腹型肥胖者比非腹型肥胖者具有更高的发病危险性,且即使BMI正常,但WHR过高的腹型肥胖者仍然比WHR正常的个体发病危险明显增,即高腹部脂肪堆积——WHR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脂肪肝。这可能是由于腹部更接近肝门静脉,所以腹型肥胖比非腹型肥胖在代谢上更为活跃,它更容易增加血中脂肪酸水平,更容易被肝脏所吸收,使肝内脂肪贮积速度超过转化和分解速度,从而导致肝细胞中脂肪积累[15]。
以上研究均提示,NAFLD有可能的致病原因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肥胖,即不仅仅是量的肥胖而是质的肥胖,内脏脂肪性肥胖在与脂肪肝形成的关联上比臀部大腿脂肪沉积更有意义[16]。WHR与BMI都可作为NAFLD危险预测因素,WHR比BMI特异性更高,两者结合可显著提高NAFLD风险预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比单一用BMI或WHR更能有效的预测NAFLD的危险性,只考虑BMI则会忽视腹部脂肪过多而体重正常者发生NAFLD的危险,这对女性尤为重要。NAFLD具有可逆性,如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多可恢复,但多数NAFLD患者(48%~100%)没有肝病症状,易被患者忽视,增加了危险程度,因此要加强定期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检查,做好高危人群的分级预防工作。
这就使得在临床中开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合理制定BMI和WHR综合指标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病情监测和开展定期健康检查提供了简便而敏感的指标。这对NAFLD的防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利于在国内展开针对肥胖为主的病因预防、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等综合性措施。
[1]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率[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9):1-2.
[2]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06-107
[3]范建高,曾民德,王均溶,等.上海市4009名机关职员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6:17-19.
[4]钟朝晖,程朝英等.超重及肥胖与脂肪肝关系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健康.2007,39:7773-7776.
[5]范建高.亚太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与治疗共识简介[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7):552-553.
[6].钟朝晖,程朝英等.超重及肥胖与脂肪肝关系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健康.2007,39:7773-7776.
[7].DeepakNAmarapurkar,EstsukHashimoto,etal.Howcommonis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intheAsia-Pacificregionandaretherelocaldifference?[J]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2007(22):788-793.
[8]傅祖植.开展与肥胖症相关课题的研究是新世纪的迫切任务[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J].2000,16(2):62-66
[9]郑瑞丹,陆伦根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和病理学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J].2006,14(6):449-452.
[10]PortincaseP,GrattaglianoI,PalmieriVO,etal.Nonalcoholicstearohepatitis:recentadvancesfromexperimentalmodelstoclinicalmanagement.ClinBiochem,2005,38:203-217
[11]KumarKS,MaletPF.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J].MayoClinProc2000;75(7):733-739
[12]范建高,曾民德等.265例脂肪肝患者病因及其特点分析[J].上海医学.199821(2):68-70
[13]卞苏环,朱翠凤,刘颜,等.深圳市中高层职业人群腰臀比值、体重指数与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7):497-500
[14]谭德安,府伟灵等.腰臀比和体重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生.2007,14(5):1406-1408.
[15]杨晔.当代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1-91.
[16]范建高,李继强,曾民德,脂肪肝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机制[J].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97,17:92.
本文源自:http://www.hhlww.com代写论文,未经允许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