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原因

2009-12-06 ganbing.gzbaozhilin.com A +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人数明显增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肥胖者中发病很高,其次各种类型的高脂血症均可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胰岛素抵抗及其所导致的糖代谢紊乱作为原发病因参与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人群平均动脉压与体重、腰围及脂肪细胞重量呈正相关。高血压也被认为是脂肪肝高危代谢综合征指标之一......,总的概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1.1肥胖与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2000年亚洲成人肥胖标准为:轻度肥胖:体重指数(BMI)≥25kg/m;重度肥胖:BMI>~30kg/m2;中心性肥胖:腰围为男性>/90cm,女性>/80cm。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人数明显增多。肥胖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增高,并且与肥胖的程度有关。我国范建高等对上海市3175名市民调查发现:肥胖人群占41.9%,肥胖可使脂肪肝患病危险增加11.6倍,较过量饮酒更易发生脂肪肝(饮酒增加3.6倍)。国外研究显示,在不同的国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为10%~24%,而肥胖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则增至63%~85%;Mdinda等报道,进行肥胖外科治疗的病态肥胖患者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肝脏脂肪变性(轻、中度和重度脂肪变性分别占42%、20%和24%),36%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性肝炎。23%有中央静脉纤维化,23%有窦周纤维化,l9%有桥接纤维化,4%有肝硬化。刘朝晖等研究发现,当BMI>24ks/m2时,脂肪肝的发生率为20.9%;BMI>26kg/m2时,脂肪肝发生率增至42.9%;而当BMI>28ks/m‘时,脂肪肝发生率达到90%~100%。因此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还发现肥胖的严重程度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情发展成正相关,如Poniachik等对68名严重肥胖患者的脂肪肝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发现BMI与中度或严重的肝脂肪变性相关,BMI>40ks/m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显著相关,而且中度或重度肝脂肪变性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危险因素。Marceau等对551例重度肥胖[BMI为(47±9)kg/m]患者进行了肝活检,发现86%的患者有肝细胞脂肪变性,74%的患者有肝纤维化,24%的患者有脂肪性肝炎,2%的患者有肝硬化。

1.2肥胖与儿童NAFLD的相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这与肥胖儿童日益增多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为2.6%,在肥胖儿童中为22.5%~52.8%。Rashid等]发现36例儿童脂肪肝患者中,83%有肥胖。万燕萍等发现,在4O例平均9岁的肥胖儿童中,脂肪肝患病率高达38%。张海英对48例7~l3岁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脂肪肝发病情况进行分析,认为肥胖儿童发生肥胖的年龄愈早,肥胖程度愈重,脂肪肝的发病率也越高,且越容易出现肝脏严重病变,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硬化。

1.3体内脂肪分布与脂肪肝的关系体内蓄积的脂肪分布与脂肪肝形成密切相关,腹内型肥胖者较腹部皮下型肥胖者更容易形成脂肪肝。不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均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肥胖的相关性最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随着腰围和BMI的增加而增加。Omagari等。研究日本非饮酒非超重成人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发现腹部脂肪堆积即腰/臀比值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脂肪肝。有人对12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腹内脂肪面积与肝脏平均脂肪浸润指数呈正相关,而腹壁脂肪与其无关,认为腹内型肥胖是脂肪肝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以上结论均与徐芸等研究结果一致。1.4肥胖导致脂肪肝的机制肥胖患者脂肪组织增多,脂肪酶活化使外周脂肪分解增多,流向肝脏的脂肪酸增多;肥胖患者多长期摄入高脂饮食,三酰甘油(TG)合成超过其转运,从而在肝脏沉积。中心型肥胖者腹内脂肪增多,腹内脂肪主要是指位于肠系膜的脂肪,此处脂肪组织极度活化,而来自肠系膜脂肪的游离脂肪酸很容易在肝内高浓度蓄积,形成脂肪肝。

2高脂血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2.1高脂血症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脂血症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已被多数研究所证实。各种类型的高脂血症均可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国内资料显示混合性高脂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更容易发生脂肪肝,陈其奎等研究了413例脂肪肝病例,伴高脂血症者258例(占62.5%),其中混合性高脂血症占总脂肪肝病例数的27.4%,高三酰甘油血症占20.1%,高胆固醇血症占15.0%。国外学者也认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可增加脂肪肝发生的危险性。国外学者的报道有所差异,Harrison等报道了22例脂肪肝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l4例(约占64%)。而Bacon等报道33例脂肪肝病例,合并高脂血症者只占21%。Omagari等对3432例门诊患者进行调查,也认为三酰甘油血症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2.2高脂血症发生脂肪肝的机制可能是与肝内脂肪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及游离脂肪酸的产生增多有关,血清中过多的游离脂肪酸可置换附着在血管内皮的脂蛋白脂酶(HE)而导致血清IJPL活性降低,进而引起血浆三酰甘油升高,高三酰甘油可能通过与葡萄糖竞争进入细胞内,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和活性降低,胰岛素作用减弱并伴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在肝脏沉积。另外,游离脂肪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可损伤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膜等引起细胞内微器损害,还可形成过氧化物,激活并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导致肝实质细胞变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改变。3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3.1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2型糖尿病也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促进脂肪肝的作用与肥胖无关。国外报道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患病率达25%~75%,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且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脂肪肝患者越来越多。James等报道20世纪80年代美国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30%,而在90年代升至40%。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尸检中有1/3存在脂肪肝,有脂肪肝的患者大多数有胰岛素基础水平的升高。另有研究显示,体重和糖耐量试验均正常的脂肪肝患者也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说明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

3.2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机制:胰岛素抵抗及其所导致的糖代谢紊乱作为原发病因参与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抵抗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即空腹胰岛素与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和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下降,在正常情况下高浓度的游离脂肪酸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的分泌抑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外周脂肪的分解,但是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外周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抗降脂作用下降,导致游离脂肪酸增多;胰岛素抵抗又能引起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肝脏三酰甘油酯酶活性相对升高,该酯酶水解高密度脂蛋白使其分解加速,造成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从而引起脂质代谢紊乱。此外,研究还发现高胰岛素血症时,丙二酰CoA生成增多而导致肉碱酯酰转移酶变构,从而抑制了肉碱酯酰转移酶的活性,使B氧化作用下降,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脂化成三酰甘油,并沉积于肝细胞内导致脂肪肝。

4高血压与N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人群平均动脉压与体重、腰围及脂肪细胞重量呈正相关。高血压也被认为是脂肪肝高危代谢综合征指标之一。陈亮等口。。对铜陵市2266人体检档案进行分析,发现脂肪肝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范建高等对248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高血压与脂肪肝相关,与刘天舒等提出的高血压是脂肪肝独立的危险因素的结论相一致。高血压病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而且也是代谢病,它与脂肪、糖等代谢紊乱共存。胰岛素抵抗作为联系二者的纽带很可能在高血压患者与NAFL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合并NAFLD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可以用胰岛素抵抗来解释,但肥胖患者一旦发生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险性亦相应增加。司徒钢对80例肥胖儿童的研究发现,肥胖伴高血压的儿童9例,全部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5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不但与环境因素有关,还与遗传基因有关,涉及多基因,凡是参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酸代谢、炎性细胞因子和肝纤维化各个环节的基因都可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有关。目前关于NAFLD基因多态性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Day等研究了90个NASH患者,发现其中18%的患者的一级亲属也患有NASH。Younossi等通过与非肥胖的健康对照者相比,发现NASH患者有34个基因表达异常,其中19个基因与NASH的发病特异性相关,这些基因与脂质代谢、细胞外基质重构相关酶等有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基因多态性都起了作用。日本学者Namikawa等比较了63例肝活检证实的NASH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的微粒体三酰甘油转运蛋白(microsomaltriglyceridetransferprotein,MTP)基因一493G/T的多态性,发现在NASH患者中MTP基因启动子的G等位基因更常见,G等位基因的NASH患者病变更为严重。它可能降低了基因的转录,造成MTP水平的低下,导致三酰甘油在肝细胞沉积,并可能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Naka―muta等通过对12例病理证实的NAFLD患者的检测发现这些患者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和均表达增加。相反,肉碱软酯酰转移酶a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明显降低,表明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脂肪酸合成增加而线粒体内的B氧化减少,造成脂肪酸在肝细胞内积聚。此外,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影响着胰岛素的敏感性和糖、脂代谢,表明基因表达异常、基因多态性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NAFLD发病率在各个国家的逐年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世界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充分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及时纠正,可能对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有效减少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具有一级防治作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Tag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原因


上一篇:酒精性肝炎的治疗原则下一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