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肺栓塞
[摘要]目的:探讨肺栓塞的临床X线、CT诊断作用及其表现。方法:对25例患者的临床、X线、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为肺栓塞,1例患者为肺梗死。结论:X线CT检查能准确诊断肺栓塞,是一种高效、迅速、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能有效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关键词]肺栓塞;栓子;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肺栓塞是一种相当常见和严重的疾病,在大多数病例中未见明显临床症状,但可导致患者突然或很快地死亡。有的病例其临床症状近似其他急性呼吸急促困难疾病,往往在临床上不易作出明确、准确诊断,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延误治疗时机。现作介绍影像学诊断肺栓塞的方法。该方法能快速准确作出明确诊断,其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率达96%。现将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经影像学诊断的25例肺栓塞患者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收病例2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均在30岁~75岁之间,大多数患者均未见明显临床症状,仅见轻微的胸部不适。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和胸痛。有些患者,由于一个大的肺动脉栓塞,可致患者突然死亡。其典型临床症状为休克,如脉搏增快而弱,脸色苍白或青紫,呼吸急促困难及冷汗淋漓等。较大的肺栓塞栓子阻塞肺动脉大分支或主干可引起急性右心衰竭或心肌梗死而导致患者死亡。
1.2方法采用北京东方红500MAX线机及美国安科ASR800全身螺旋CT扫描,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一般扫描厚度8mm,140kV,200mA1.0s~1.5s,螺距1.5。造影剂用碘海醇,由肘静脉手推注入造影剂100ml。然后进行CT扫描检查。
2结果
25例患者中,24例均确诊肺栓塞,仅有1例为肺硬死,肺栓塞患者X线表现为肺缺血,肺动脉栓塞处血管增宽,阻塞远端血管变细,肺体积缩小、心影增大,血管造影可见,肺动脉分支内的充盈缺损或截断。肺内局限性血管减少或无血管区,肺动脉外围分支迂曲,突然变细,呈剪枝样。CT检查能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据此,能快速准确诊断肺栓塞,有效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病人死亡率。
3讨论
肺栓塞是肺动脉分支被栓子堵塞后引起的相应肺组织供血障碍,常见的栓子是深静脉脱落的血栓。久病卧床、妊娠、大手术术后和心脏功能不全可发生深静脉血栓,是发生肺栓塞的最根本病因。引起肺栓塞的病因较多,如:风湿性心脏病、原发于肺动脉的血栓。进入血循环的脂肪、肿瘤栓子及气体等。肺梗死是肺栓塞后因血流阻断而引起的肺组织坏死,是肺栓塞后引起的并发症,大约10%左右的肺栓塞病例发生肺梗死[1]。肺栓塞的病理改变取决于肺血液循环状态和栓子大小,数目。肺由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正常时,两组血管有丰富的吻合支。当肺动脉的某一分支栓塞后,肺组织因支气管动脉的侧支供血而不发生异常。栓子较小未能完全堵塞肺动脉分支时也不易发生供血障碍。多数小栓子进入肺循环可引起肺动脉小分支多发性栓塞[2]。肺栓塞在影像学的诊断就是应用影像学对栓子的观察及血管、肺组织、肺动脉、肺体积的改变来获得明确诊断。肺栓塞的X线表现为:肺缺血,当肺叶或肺段动脉栓塞时,相应区域内肺血管纹理减少或消失,透亮度增加,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引起的广泛性肺缺血,同样出现肺纹理普遍减少和肺野透光度增加,但无肺体积膨胀现象。肺动脉的改变,嵌塞在肺动脉内的血栓使相应部位血管阴影增宽,阻塞远端致血流减少而变细。肺体积缩小,肺栓塞多发生在肺下叶且以右下肺多见,故多见右下叶体积缩小,表现为膈肌升高,叶间隙下移,可合并盘状肺不张。心影增大,较大肺动脉栓塞或多发性小动脉栓塞,可引起心影增大(主要是右心室增大)。同时伴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时,心影增大更为显著,奇静脉和上腔静脉增粗。血管造影可见:肺动脉分支内的充盈缺损或截断。当栓子未完全栓塞肺动脉分支时表现为血管腔内的充盈缺损,完全栓塞时则表现为血管腔截断。肺内局限性血管减少或无血管区。小分支多发性栓塞引起的肺动脉外围分支迂曲,突然变细,呈剪枝样表现。继发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时,肺动脉干和大分支扩张,周围分支变细。
肺栓塞的的CT表现为,肺动脉内栓子的显示是诊断肺栓塞的直接征象。CT增强检查时血栓呈低密度。由于肺血栓本身的大小、形态不一样,病程长短各异,其CT表现各不相同。肺门区较大肺动脉栓塞平扫时,左右肺动脉、肺动脉上干及下干内可见高密度或低密度病灶。高密度为新鲜血栓,低密度为陈旧血栓,增强后血栓部位表现为长条状及不规则形态充盈缺损区。其CT值明呈低于其他部位,血栓的肺动脉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较大肺血管的栓塞可见相应区域血管分布减小。
综上所述,肺栓塞的X线计算机检查是一种高效、迅速、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对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处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的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独山.X线诊断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2):7881.
[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6527.
本文来自:无忧论文网51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