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肺转移瘤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及其病理机制

2009-12-06 www.verylib.com A +

文章内容: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年第7卷第1期肺转移瘤的影像学及其病理机制韩玉成摘要:肺脏在解剖和组织学上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使之能发生多种模式的转移,以解剖基础分析,常见的肺转移可以分四种方式:(1)血行性肺转移;(2)淋巴性转移;3)胸膜播种;(4)气道转移.各转移方式的影像表现多样,各有一定特点.肺癌也常常经上述各种途径扩散到远离肺癌原发灶的其他部位肺组织.了解肺转移的病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肺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关键词转移瘤肺脏影像学,,116033:,.,4:(1),(2),(3)(4)―.―-1."在谈到肺癌转移和肺转移瘤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肺脏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脏器,对其解剖和组织学的特殊性应当有充分的认识.首先肺是人体小循环的主要场所,人体的全部血液在循环中都必须流经肺脏,后者如同全身血液的过滤器一样.同样肿瘤细胞随着血液在人体内巡流,必然要面对肺脏这个大过滤器(图1)另外,肺脏的许多结构特征使之可以满足或者说适应各种方式的转移过程.因此,可以说一方面肺癌犹如被放置在了一个极其容易发生远隔转移的环境之中,这一点也是使肺癌成为难治恶性肿瘤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肺脏也成为人体他处恶性肿瘤发生远隔转移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因为肺脏可以滤过全身的血液,故除肺癌之外,肺外肿瘤肺转移的发生率也相当高.据尸检资料报告,肺外肿瘤肺转移的发生率约占20%~53%.诊断有无肺转移及其确定肺转移的程度和范围对于确定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的肿瘤分期.以及手术或肺癌整体治疗方案的确定均十分重要.影像学技术是诊断肺转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胸部平片和是无可替代的检查技术.和等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和准确地诊断肺转移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影像学技术;(2)深人理解肺转移的各种发生机制;(3)掌握各种肺转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一,肺转移的种类所谓肿瘤转移的定义是:原发瘤灶借助于各种管腔系统,在远隔的部位形成新的子灶的病理过程就叫着"肿瘤转移".子灶如出现在肺内,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讲的肺转移.虽然都叫着"肺转移",但是瘤细胞到达肺脏的途径以及在肺内进展的方式并不相同.在这里,从病理和影像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肺转移分为四种类型(图2).(一)血行性肺转移(―):肺外的癌细胞主要经由肺动脉,支气管动脉等到达肺,并在肺野内形成结节或其他形态的病灶.来自原发肺癌的癌细胞主要经由肺静脉返流左心,进而进人人体中国压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54~59加0;:54~59作者单位:16033大连压科大学大连中心医院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年第7卷第期大循环内,亦可侵入上腔静脉及其汇流支经右心回归肺内.(二)淋巴性肺转移(1):肺癌细胞经由肺内淋巴管进展,进而到达各组淋巴结,分布于肺内和胸内淋巴系统内,形成子灶,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影像学表现.(三)胸膜播种性肺转移(-):肺癌或肺外恶性肿瘤的瘤细胞经血行性或者淋巴性到达胸膜,进而播种到胸膜腔(四)气道转移(―):肺癌的癌细胞随空气沿支气管等气道到达肺的其他部位,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等向肺内转移的一种特殊转移方式.二,各种肺转移瘤的发生机制和影像学表现(一)血行性肺转移:1.肺血供的解剖基础:肺的血流供给有两套,一是肺动静脉.即肺的功能血管,负责气体交换,即血液氧化,是肺循环的主体;二是支气管动静脉,为肺的营养血管,负责肺组织和支气管的营养供给.支气管动脉来自主动脉,而支气管静脉的回流则分两个途径:(1)肺内支气管静脉汇流人肺静脉,经左心再循环至全身;(2)肺外支气管静脉(即分布在纵隔内大支气管周围的支气管静脉)汇流人奇静脉和上腔静脉后经右心和肺动脉再返回肺脏.这种血液供应的解剖基础决定了肺癌的血行性转移既可以转移到全身其他脏器,也可以转移到肺内】.2.血行性肺转移的发生机制:形成血行性肺转移的机制是复杂的,迄今仍有许多不明之处.一般认为其发生机制如下:肺外原发瘤灶内的癌细胞就近侵入静脉(即体静脉系统),肺癌则取前述经肺外支气管静脉的途径进入体循环静脉系统,并以肿瘤细胞团的形12围1肺衄循环示意图.囤2肺转移方式示意图式存在.继而通过右心系统进入肺动脉,再逐级到达肺小动脉,在肺细动脉处形成肿瘤血栓.其中肿瘤血栓内的大部分肿瘤细胞死亡,活下来的瘤细胞继续生长,并穿过血管壁在肺内形成结节.至此,完成了血行性肺转移的全过程"_2】.上述转移机制决定了血行性肺转移在病理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转移灶与肺细小动脉关系密切:形成瘤栓的瘤细胞团大小约100~200,这种大小恰好与1,2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伴行肺动脉的口径相适合,从而推测最初的转移灶应当在呼吸性细支气管水平.充气肺标本的观察证明多数转移结节既不在终末细支气管,也不在胸膜,而是在两者之间的呼吸性细支气管水平.在上,能显示的最小肺动脉是与终末细支气管伴行的200―3口径的肺动脉.因此,在上,有时可以观察到有细小肺动脉注入转移结节,而更多的是转移结节与上能看到的肺血管无关,转移结节好像孤立地漂浮在肺野之中.对肺标本的观察也证明了这一点:3以下的转移结节绝大多数存在于小叶中心的支气管血管束和小叶边缘之间,约占67%.转移结节的构成是以细小肺动脉为中心的充实性结节,周围由正常肺组织围绕.(2)转移灶在肺内的分布特点:其分布遵循肺血流的规律,在肺下叶的肺外层,即肺的末梢部位的出现率较高,特别是可以到达胸膜下最边缘的肺组织.3.血行性肺转移的影像学特点:了解了血行性肺转移的机制之后,对于日常观察到的肺转移的下述影像学表现就不难理解了.(1)分布:以下肺野和肺外围末梢较多.往往出现于肺的胸膜下处,称为胸膜下结节,这决定于肺的血流规律.(2)在肺小叶内的位置:初发阶段的转移结节多数位于肺小叶的支气管血管束和肺小叶边缘之间,而少数可以靠近前述两个结构之一一56一(分别为16%和17%),这决定于瘤栓停留的位置"】.(3)转移结节多呈大小不一,轮廓清楚锐利的圆形结节,大小不同是由于瘤栓到位的时间不同所致,轮廓清楚是由于充实性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