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摘录如发现有乱码,请点击下面链接浏览原文
正文摘录:
四川医学2006年3月第27卷(第3期)SichuatlMedic口Z.Iournal,2006,%Z.27,Ⅳ0.3・283・原位直接缝合法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修复中的应用体会(附18例报告)李敏,彭其芳,程南生,熊先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目的探讨原住直接缝合法修复巨大腹壁切口疝的可行性。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接诊的18例巨大切口疝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疝环直径均>5cm,其中最大者这16cm。,均行原位直接缝合修补。结果全组病例无任何并发症,均获痊愈出院;随访l~5年,无1例复发。结论原位直接缝合法不失为修复巨大腹壁切口疝的一种经济、有效、可靠的方法。【关键词】腹壁;切口疝;修复【中图分类号】R656.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0501(2006)03―0283―02近10年来,人工合成材料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以达到无张力的疝修补且不受疝环大小的限制,被广大学者推崇并作为疝修补的首选,特别是在腹股沟疝的修补中显示出其优越性。至于巨大腹壁切口疝,大多学者认为其缺损较大,采用直接缝合法难以拉拢且缝合后张力较大,疝极易复发,也主张首选人工合成材料修复。从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我们共接诊巨大腹壁切口疝18例,均以原位直接缝合法修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39―77岁,平均61.5岁。疝术后发生时间1~14个月不等,平均5.5月。切口类型:腹直肌切口5例,旁正中切口4例,正中切口4例,上腹横切口2例,上腹部人字型切口l例,肋缘下斜切口2例。曾行手术类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肝叶切除术3例,胆管手术4例,胃癌根治术3例,坏死性胰腺炎引流术2例,结肠癌根治术2例,肠梗阻剖腹探查术2例。1.2纳人标准:按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之标准r1J:疝环最大距离<3cm为小切口疝,>3cm而<5cm为大切口疝,>5cm为巨大切口疝。本组病例均符合该标准,其中>10cm者12例(66.7%)。最大者达16cmo1.3手术方法:术前先定位划线,待麻醉满意后梭形应性,使传统的“死吻合口”变为“活吻合口”;④用三叶钳辅助吻合,即有利于吻合口的暴露,也减少了胃及食管内容物对胸腹腔的污染,又因无须对浆肌层血管缝扎止血,保证了吻合部的良好血供;⑤吻合口组织无须包埋或套入,避免了吻合包埋或套人过紧及吻合口成角等因素,减少了吻合技术导致狭窄的因素。2.3减少了胃食管反流现象:食管重建后,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虽然通过药物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但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本组反流性食管炎为10.81%,明显低于文献资料报道的30%_7J。付茂勇_8J报道,分层吻合术反流症状少于器械吻合,生命质量高于器械吻合。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分层吻合是食管及胃的粘膜皆长于肌层,使吻合粘膜层形成一个“人工瓣”悬于吻合口内,当胸压及腹压增高时,或平卧时,柔软的粘膜层的聚合,对反流有阻挡作用;②胃放置于食管床受呼吸作用影响较小;③胃经过主动脉弓后,原主动脉弓后食管床组织对胃有压迫作用,阻挡了胃内容物的反流。参考文献[1]解晨浩,赵雍凡,寇瑛俐,等.食管胃分层吻合法吻合口愈合质量的实验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4,20:26l[2]邵令方,王其彰.新编食管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69~67013JAdegboyeVO,BrinmclA,AdeJ)0OA.Tr舶lliatalesophagecomyinchildt℃nwithcorrosivee目ophagealstrictur℃[J].AfrJMedMedSci,2000,29(3―4):223[4]KolhP,HonoreP,Degauquec,以耐.Edyst“gere8ultsaneroes。phagealresectionfor瑚Llignancy―c0】oninterpositiorIVs.gastricpull・“p[J].EIlrJcaIdi0-thothor,acSurge:,2000,18(3):293[5]李琪,吴世俊,张建民,等.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原因分析及其预防[J].陕西医学杂志,2003,32:896―897[6]赵雍凡,解晨吴,王允,等.食管胃分层吻合法的应用与实验观察[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12:165一168[7]SkinnerDB.EsophagealReconstructionl[J].AmJSurg,1980,139(6):810―814[8]付茂勇,赵雍凡,阎齐,等.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分层吻合术患者生命质量评价[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3,lO:lOl(收稿日期:2005.10.08)
阅读此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