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康骅2009-6-615:32:00
凡腹内脏器经由一个先天存在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空或孔隙,自其正常的解剖位置脱出或进入另一部位者,均可称之为疝。一个疝通常是由疝囊和它的内容物,以及掩覆在囊壁外的表层组织所组成。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疝。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腹股沟疝就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腹股沟疝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将其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或占腹股沟疝的85%~95%。腹股沟疝发生率男多于女,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先天性解剖异常,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腹膜、横筋膜以及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鞘突,睾丸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自行萎缩闭锁而形成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作用。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位置偏高易发生腹股沟疝(特别是直疝)。
临床表现和诊断:
重要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有的病人开始时肿块较小,仅仅通过深环刚进入腹股沟管,疝环处仅有轻度坠胀感,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一旦肿块明显,并穿过浅环甚或进入阴囊,诊断就较容易。
腹股沟包块进入阴囊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疝直疝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见于老年突出途径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疝块外形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疝块仍突出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顿机会较多极少
腹股沟疝的诊断虽较容易,但需与如下常见疾病相鉴别。
1.睾丸鞘膜积液
2.交通性鞘膜积液
3.精索鞘膜积液
5.急性肠梗阻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力,斜疝又常可发生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
2.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但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力升高情况或糖尿病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处理,否则术后易复发。
手术方法可归纳为①传统的疝修补术;②无张力疝修补术;③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单纯网片修补法(Lichtenstein手术方法)
阅读全文()|回复(0)|引用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