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0%。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此类骨折有上升趋势。大多数肱骨干骨折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或通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获得治愈,但易造成骨折的移位、骨不连及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探讨适当的手术方法,尽可能做到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是很有必要的。作者自2002年5月以来应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共21例,经6~20个月随访,均取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1~63岁,平均41岁。骨折类型:横断型6例、斜型8例、粉碎型7例。骨折部位:肱骨上段4例、肱骨中段11例、肱骨下段6例。创伤原因:车祸伤15例、机器伤4例、摔伤2例。所选病例术前均无桡神经损伤症状。手术时间:所有病例均在3d内手术,开放骨折均在5h内手术。 1.2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肌间沟入路。患者仰卧,患肩垫高。于肩峰外侧做一3cm切口,钝性分开三角肌显露肱骨大结节。入口位于肱骨大结节顶端内侧0.5cm处,打通髓腔,后C型臂X线电视荧屏检查以保证入口与肱骨中轴在一条线上,扩髓后顺行插入自锁髓内钉,C臂X线电视荧屏机下闭合复位或者小切口切开复位穿钉。选用与肱骨干长度及内径相适应的髓内钉沿导针打入髓腔中,尽量使针尾埋入骨皮质内,上远端自锁钉及近端锁钉固定。 2结果 术后随访6~20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肩关节、肘关节功能无明显障碍,无桡神经损伤发生,无内固定折断及再骨折,出现肩部疼痛1例,经保守疗法后好转。 3讨论 3.1适应证
适用于肱骨外科颈下2cm至鹰嘴窝上4cm处的各型闭合性骨折,尤其适于多发性、粉碎性有缺损和多段骨折。如自锁髓内钉分叉处的骨段有纵行骨折则影响固定的牢度,可考虑行其他办法固定。亦适用于伴有桡神经非断裂性损伤者。因骨折造成的神经损伤多为挫伤或嵌压,当骨支架结构恢复正常后,神经嵌压便得于解除,神经功能可逐渐恢复。 3.2注意要点
(1)手术前应在正侧位X线片上仔细测量肱骨肩峰到外髁的距离,减去7~8cm即为髓内钉长度,测量肱骨髓腔(放大率约10%)时,由于肱骨髓腔上、下并非一致,所以至少要测量两个部位的髓腔直径,以较小的数据作为选择髓内钉大小的尺度,同时尽量选择稍长的髓内钉,最好能达肱骨髁上,以利于远端自锁;(2)三角肌切口勿>4~5cm,以免损伤腋神经,入口点位于肱骨大结节顶端内侧0.5cm处,应避免损伤肩袖,钉尾埋入肱骨头皮质下0.5cm,如钉尾外露,可直接影响肩关节功能;(3)近端均需使用锁定螺钉,以免髓内钉的近端滑移而撞击肩关节,在插入导钻钻孔时尽量避免穿透内侧骨皮质,以免损伤腋动脉、腋静脉和腋神经;(4)对于闭合复位困难者不需强求多次复位,以免损伤桡神经,可用小切口切开复位;(5)由于自锁髓内钉是内钉分叉顶出接触骨内壁而自锁,抗分离和旋转力量较穿过骨皮质的锁钉为小,术后功能锻炼需适当注意强度和幅度。 3.3本法优势 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在长骨干骨折中最高,据尚天裕报道约占9.6%[1],本组骨折全部获得愈合,远端自锁髓内钉钢度相对较低,富有弹性,能尽量减少由于内固定造成的骨折端应力遮挡,具有弹性动态固定性能,其位于髓腔内,为中轴固定,避免了偏心固定出现的扭转剪应力,Terisesen认为髓内钉通过中轴线弹性固定可使骨折断端均匀地承受轴向压力[2],骨折断端固定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虽然扩髓时可破坏髓内的部分血供,但是暂时的,髓内的血供可很快恢复[3]。其具有切口小、骨膜剥离少、软组织损伤轻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骨折愈合所需的血供。当前形势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而钢板固定由于需要较长距离游离神经,从而破坏其血供,且牵拉时间较长。骨干与神经接触紧密,手术在其之间附加钢板及肌床,造成神经长期处于张力较高状态,容易引起桡神经暂时性传导阻滞状态。钢板属偏心固定,造成应力遮挡,存在扭转剪应力,骨折的移位内固定折断及再骨折发生率较高,而髓内针固定术则避免了这些情况。
综上所述,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较少破坏骨折端骨膜及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固定稳定性较大,有利于早期锻炼,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良好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尚天裕.尚天裕医学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2. 2TerjesenT,SvenningsenS.Theeffectsoffunctionandfixationstiffnessonexperimentalbonehealing.ActaOrthopScand,1981,59:712. 3罗先正,张薇.髓内针的生物力学设计.中华骨科杂志,1997,17(4):2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