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系指外科颈以下1~2厘米至髁上2厘米处之骨折。骨折好发于骨干的中部,下部次之,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解剖生理肱骨干为一长管状骨,上部较粗,自中1/3以下逐渐变细,至下1/3渐成扁平状,并稍向前倾。桡神经自腋部发出后,经肱骨中段后侧,沿桡神经沟,紧贴肱骨干,自内后向前外斜行向下.故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肱骨干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三角肌止于肱骨干外饲的三角肌粗隆,胸大肌止于肱骨大结节嵴,背阔肌止于小结节嵴,以及肱骨干前后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喙肱肌和眩肌等,由于以上肌肉的牵拉作用,在不同平面的骨折可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
病因和病理
(1)直接暴力:常见于中1/3,多为粉碎或横断型骨折。
(2)传达暴力:多见于肱骨干下部,为斜型或螺旋型骨折。
(3)旋转暴力:常见于肱骨中下1/3,多为螺旋型。
骨干上部骨折: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时,骨折近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肌的收缩而向前、向内,远段因三角肌的牵拉而向上外。
骨干中部骨折: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时,骨折近段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的收缩,而向外、向前,远段因肱三头肌及肱二头肌的收缩面向上移位。
骨干下部骨折:断端移位的方向随着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伤后患者常将前臂贴于胸前,造成骨折远段内旋。
临床表现上臂出现短缩,成角畸形,局部明显肿胀和疼痛。触之有异常活动和骨擦者。合并桡神经损伤时,出现典型的腕下垂和伸拇及伸掌指关节功能丧失。2~5指的指间关节因受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支配,仍可做伸直活动,必须鉴别。感觉丧失多在第一、二掌骨间背侧的皮肤。
治疗1.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
(1)整复:采用臂丛麻醉。患者坐位或平卧位,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窝向上牵引,另一助手握住肘部向下牵引,待重迭移位矫正后,对上l/3骨折,术者两手拇指抵住骨折远段外侧向内推,其它四指环抱近段内侧向外提拉即可复位。对中1/3骨折,术者两拇指推近段向内,两手四指拉远段向外。在骨折复位过程中,如发现对位后有弹性或推拉时能够对位,但放手后立即再移位,应考虑断端间有较组织嵌入,可用回旋手法.解脱断端间的软组织后,再重新整复。下1/3骨折多为螺旋或斜面骨折,将两斜面或螺旋面扣紧即可。对于粉碎骨折,不要牵引,术者从两侧或前后挤按骨折部,使骨折面相互接触即可。
(2)固定:整复后用小夹板固定,有轻度移位或成角时可用纸压垫加压矫正。骨干中部骨折,用局部夹板固定,上1/3骨折超肩关节,下1/3超肘关节固定。固定后肘关节届曲90。,前臂中立位,以木托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3)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术后鼓励患者经常用力握拳。在保持骨折部位相对稳定时,早期活动肩、肘关节。4~5周经x线片证实临床愈合后,可解除外固定。
2.切开整复内固定适用于肱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闭合骨折及陈旧性不愈合的骨折。
(1)开放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如伤口清洁,距受伤时间较短(8小时以内),清创后,神经端对端缝合。骨折可用钢板或髓内针固定。如伤口感染可能性大,可将神经断端用黑丝线缝合固定,骨折整复后,用长臂石膏托固定,待骨折愈合后,再二期修补神经。
(2)闭合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多为挫伤。一般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多能自行恢复。除非早期确诊桡神经断裂,应及早手术进行神经缝合,否则可密切观察4~6周,如无恢复迹象,再作手术探查。
(3)陈旧性不愈合的肱骨干骨折:常见于成年人肱骨干中下l/3骨折.由于舷骨的营养动脉自该处进入,骨折时或整复时受到暴力引起动脉断裂,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发生迟缓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如过早去除夹板固定,易引起骨不连接。此外骨折断端有软组织嵌入;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加上肢体悬垂作用,引起骨折断端分离等均可造成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x线片显示无连接性骨痴,骨断端的髓腔封闭,假关节形成。治疗方法:切开整复植骨内固定。一般采用前外侧切口进入。肱二头肌外缘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于上臂中下1/3处,细心找出肱桡肌深层的桡神经,并注意保护.然后沿桡神经内缘纵行切开肱肌暴露肱骨干,修整骨断端,打通髓腔,插入髓内植骨条,将骨折整复,钢板固定,再在骨折线周围放置骨片。逐层缝合伤口。术后用长臂石膏托固定。伤口愈合后可改用小夹板外固定至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