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的治疗通常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悬垂石膏、功能支架、“U”形石膏、夹板、牵引等。由Caldwell1933年首次用于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悬垂石膏是非手术疗法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这种石膏固定术对于较大斜面的肱骨骨折的疗效要比横型及短斜型满意。常见的缺点是:石膏笨重,引起病人的不适及肩关节功能障碍;一部分骨折成角愈合;石膏很难做到稳固固定,病人肥胖时尤其如此;一些病人因骨折断端分离导致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由于功能支架在股骨、胫骨和腕骨骨折中的成功应用,Sarmiento等将之用于治疗肱骨骨折,保证了肩肘的活动,并在临床中取得优良疗效。
1肱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
尽管非手术疗法相关类型的肱骨骨折愈合率较高,并发症少,但仍有一部分肱骨骨折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为:开放骨折、动脉损伤、不愈合;相对适应证为:不合作病人、病理骨折、神经损伤、多发伤、近端肱骨骨折、不稳定横形骨折。手术方法可分为两类: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及髓内针内固定术。
1.1钢板内固定术钢板内固定术为手术疗法中的常用方法,以AO动力加压钢板为代表,Foster等报道骨折愈合率可达96%,近年来有较此疗效更为优良的报道。Hall等曾统计8篇报道,146例行钢板内固定术的肱骨干骨折,发现不愈合率为10.2%;国内郭新林等对1983~1992年行钢板内固定的病例进行分析,报道骨不连有3例,占6.7%。钢板内固定术相比较而言对手术操作要求高,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多,特别是桡神经损伤,可达16%、10%、15.6%;骨髓炎的发生率为6.9%;再次取钢板有损伤桡神经的危险。
1.2髓内针技术治疗长骨骨折的髓内针技术由Rush及Kntscher首先创立,他们分别采用的是弹性及钢性髓内针。髓内针技术与钢板内固定相比,有几个明显的优点,较少的创伤便可复位骨折端;保护了骨外的血运;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性减少。虽然肱骨的解剖结构适于行髓内针固定,但由于髓内针抗旋能力差、易滑出等缺点,过去使用较局限。Stern等1984年对70例行髓内针固定的肱骨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表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
为了解决髓内针抗旋能力差及易滑出的缺点,人们对髓内针技术进行改进,逐步采用多根Ender’s髓内针技术,带有交锁装置的改良Kntscher针、Russell-Tayler钉及Seidel钉。Ingman等将改良Grosse-Kempf钉用于治疗肱骨干骨折。Seidel髓内针的交锁装置由两个近端螺钉和远端髓内相嵌装置组成,使用时髓内针打入后,由近端打开远端的3个相嵌片与髓内骨质相嵌,这样便与近端螺钉一起达到抗旋、防滑、稳定固定的目的。有不少学者报道此技术疗效优良,但Robinson等的报道中30例病人有12例因锁定不良针尾撞击肩部引起疼痛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5例病人虽固定良好,
第一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