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合谷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推拿法。结果针刺组疗效优于推拿组(P<0.05)。结论本法疗效高,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合谷刺法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网球肘”,是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共计70例,随机分
1.2治疗方法
1.2.1针刺组采用“合谷刺”法,取穴为两组:(1)患侧相关肌群取穴:清冷渊、侠白、手三里。(2)阿是穴:沿患侧肱二、三头肌及肱桡肌上的阳性反应点。患者伸臂,放松肘关节,取26号2寸毫针对经穴及阿是穴用“合刺”法,医者采用提捏进针法斜刺进入肌肉,不提插捻转,局部出现酸胀痛感后,留针3min;然后回针至皮下,再沿肌束向另一个方向斜刺。如此3个方向即可各留针3min,术毕[1]。
1.2.2推拿组行常规推拿法。分两步操作:(1)活血祛瘀[2]:以右上臂“网球肘”为例,患者正坐,伸直患肢。医者坐于患者病侧,右手持腕使患者右
2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根据《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之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能提重物。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提重物无激发剧痛。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2.2治疗结果经治1~3个疗程不等,观察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注:结果比较:U=1.98,P<0.05,差异有显著性,明针刺组疗效优于推拿组
3病案举例
患者,女,55岁,干部。2000年4月18日就诊。主诉右肘部酸胀疼痛,右前臂无力4年。病人4年前右肘部扭伤,4年来右肘外侧及前臂酸胀痛、无力,前臂作伸展、旋前、旋后、前屈动作时疼痛明显,曾服中药、封闭及外敷疗法无效。体检:右肱骨外上髁压痛,沿肱桡肌、肱二、三头肌上可触及钝厚条索状的压痛点。诊断:右肱骨外上髁炎。经针刺治疗3次后右肘部关节活动正常,压痛点消失,右前臂功能恢复正常。
4讨论 (1)《灵枢・官针第七》:“四日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系用毫针或长针呈鸡足状多向透刺分肉,可以治肌肉疾病,即中医所谓“肌痹”。(2)肱骨外上髁炎好发于手工劳动者,多见于中青年人,多由于肘关节或支配肘关节运动的肌群急性扭伤或慢性积累性或延迟性劳损所致。其病理改变可能为前臂伸肌腱附着点骨膜下出血,形成血肿;血肿机化、钙化、骨化;或是伸肌腱附着点发生撕裂,由皮下血管神经束的长期刺激而致变性,血管增生渗出,软组织粘连等改变。中医认为本病系由外伤或寒湿之邪所致,称为“肘痹”,亦属“肌痹”。临床触诊可现屈肘与伸肘肌群即手阳明、手太阴与手经所过处有结节或梭形肿胀。可以认为肱骨外上髁炎于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而导致肱二、三头肌或肱桡肌,二者互为因果。通过“合谷刺”,改善了屈肘伸肘肌,纠正了各肌群间力平衡,缓解肌肉韧带紧张牵拉状从而改善了肘关节功能,缓解症状,减轻原发病引起痛,疗效优于推拿组(P<0.05)。我们发现,本病触诊所及的结节或梭形压痛处恰好是气滞血瘀,经络反应区。(3)中医认为,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气瘀脉络痹阻而致筋肉失养,可出现牵拉、拘挛、关节屈利等经筋病变,而经筋症状常包含有运动功能相关的症状群[3]。“合谷刺”法施于清冷渊、侠白、手三里或肘关节肌上的阳性反应点,则舒筋通络,运行气血,关节功能随之自复。另外,所取穴多为阳明经、太阴经、三焦经脉所过之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三焦经可“熏肤、充身”;肺经主一身之气,气行则血行。针刺取三经腧穴,可养血充肌运筋祛瘀,而达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兆民.刺法灸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5.
2俞
3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5-437.
(编辑:悦铭)
作者单位:134300吉林白山,白山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
134300吉林白山,吉林省中医药学校
134300吉林白山,通化矿务局总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