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 股骨干是人体最长的管状骨,由坚强的皮质骨构成,表面光滑。周围有大腿前、后及内侧三群坚强的肌肉。股骨有一向前、外的生理弧度,有利于股四头肌发挥肌力。股骨中央形成髓腔。髓腔上、下两部分宽大,中段最细。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皮质骨变薄,髓腔较宽大。
股骨干是人体最大的负重骨,骨折后容易出现成角,造成畸形愈合,从而影响下肢的功能。
1.中老年股骨干骨折的特点
中老年股骨干骨折多数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病人承受的创伤大,出血多,容易出现休克。有时,外伤可同时造成其它脏器损伤,进一步增加了诊断、治疗的复杂性。
股骨干骨折可分别发生于股骨上、中、下1/3。
股骨干骨折后出血量大,可达1000毫升以上。
股骨干骨折后大腿出现缩短、旋转、成角畸形,不能活动。大腿肿胀,出现剧烈疼痛。股骨下段骨折,由于小腿后肌群的牵拉,骨折远端可向后倾倒,压迫咽窝的血管、神经。中老年人脏器代偿功能低下,在创伤、剧痛及失血等因素的作用下可发生休克。骨折可合并颅脑、肝、睥等重要脏器损伤。X线片可显示骨折部位及骨折移位程度
2.中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治疗
①急诊处理 首先要将患肢制动,减轻疼痛,防止进一步损伤骨折周围组织。检查血压、脉搏,如有休克,立即补液,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全面检查全身重要脏器功能,判断是否有脏器损伤,以免漏诊,造成严重后果。
②牵引治疗 股骨干骨折病人一般均先行牵引治疗。即使是准备手术治疗的病人也要先行牵引,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牵引既有复位作用,又有固定作用。可行股骨髁上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
牵引治疗的优点是不需手术,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不破坏骨折端血运,不需二次手术取固定物。但牵引治疗卧床时间长,不易保持良好对位,需经常调整牵引,复查X线片。
股骨干骨折病人可通过牵引治疗治愈。牵引期间鼓励病人行肌肉舒缩活动,通过肌肉的挤压作用可达到自动复位的目的。牵引4—6周,如X线片证实有骨痂形成可拆除牵引,在夹板固定下逐渐下床不负重活动。
③手术治疗 股骨周围的大腿肌肉强健,非手术治疗不易对抗肌肉牵拉造成的骨折缩短、成角畸形。有时,股骨干骨折端有软组织嵌插,骨折不能复位。因此,股骨干骨折手术的机会多。手术可在直视下完全复位,用钢板或髓内针固定。手术以后病人可早期活动关节,有利于功能锻炼。手术减少了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但手术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次创伤,手术后可出现切口感染并损伤骨折端血运,影响愈合。
股骨中、上段骨折可行髓内针固定。髓内针固定对组织损伤较小,通过病人肌肉收缩和负重能增加骨折端的压力,有利于骨折愈合。骨折愈合后仅通过小切口便能取出髓内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多数中、上段股骨骨折病人适合于髓内针固定。年龄偏大、有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人股骨髓腔宽大,髓内针固定不稳定,应改用钢板螺丝钉固定。
钢板螺丝钉固定适用于股骨下段骨折或髓腔宽大的病人。
有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人手术后要晚负重,防止髓内针折断或钢板螺丝钉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