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雅司病的临床诊断和X表现
骨雅司病是由雅斯螺旋体通过人体破损皮肤感染,而侵及骨膜、骨骼,流行于非洲等少数热带地区,国内很少有这方面的病例报道。本人在非洲马里共和国工作期间,收集了资料完整、病理证实的12例,结合文献作一分析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4―47岁,平均36-5岁,病程3月―4年,12例均为马里偏远农村农民,有赤足赤膊野外劳动或爬树划破皮肤的病史。2.症状体征:12例中6例双臂或两小腿皮肤出现多发黄豆大小潮湿丘疹,有痛痒感,夜间睡眠时尤甚,常抓破液体渗出,在当地采用民间草药擦洗一月未愈,同时伴有低热、乏力症状,临床诊断:Ⅱ期雅斯。4例表现畏寒、发热和全身酸痛(体温37.6-28.4度),当地拟诊“疟疾”,并经治疗半月,效果不佳,来院门诊。体检发现:手臂及两下肢皮肤对称或不对称性小结节,且高出皮肤,表面粗糙,覆以干燥灰色薄痂,有轻微压痛,诊断:II期雅司。其中1例右上肢前臂屈侧见1.5×1.5cm溃疡,周围皮肤有深褐色疤痕及数个小结节,患者自诉已有数月,腋下触及3个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III期雅司。2例小腿皮肤溃疡流脓不愈合2--4年,曾被当地医院诊断为:“III期雅司病”。小腿多处深褐色脓疮,波及深层组织,溃疡上下方可见多个如杨梅大小结节,呈环形排列,压痛。本组病例心、肺以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发现阳性体征。3.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9例血清学检查,华氏反应全部阳性,3例在皮疹渗出液中找到病原体。12例经大剂量抗菌素治疗10―15天,效果甚佳。其中6例3个月内复诊一次,3例6个月复诊,症状及皮肤结节消失未复发。3例III期雅司患者,多年未愈合溃疡,采用青霉素粉剂外敷,加静脉滴注每天640万单位,15天疗程,溃疡疮面已基本修复,患者要求出院,其中2例3个月后复查,溃疡已愈合,留下光亮肥厚性疤痕。X线表现1.病变分布:12例病变均发生在四肢骨干,共17块长骨受累;两侧胫骨同时发病2例,一侧尺桡骨同时受累2例,一侧肱骨及尺骨同时受累1例,其余为肱骨3例,桡骨1例,股骨1例,胫骨1例,跖骨1例。2.骨质改变:本组2例皮肤病变显著处相应骨,呈局限性不规则状骨膜反应,骨小梁稀疏。局限性骨梭形变(占骨干1/3长度),骨皮质对称性增厚,骨髓腔依稀可见4例。病变范围长(占骨干1/2长度),不对称不规则性骨皮质增生、密度增高,松质骨小梁增粗且模糊3例。骨干2/3长度均硬化增粗,骨髓腔消失,骨皮质见穿凿状骨质破坏缺损2例。骨皮质破坏同时干骺端松质骨有虫蚀样骨破坏1例,破坏区内均未发现死骨。本组病例根据临床要求,四肢骨胳均摄正侧位片,进行对照分析。其中5例加拍脊椎片,2例加拍头颅片,未发现异常征象。讨论一.流行病学:雅司(Yaws)又称热带莓疮,还有Pianboubadube以及接触性感染全身肉雅司芽肿等,属于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热带潮湿,平均气温在27度以上;人体皮肤破损接触病原体,是雅司传播两个必要条件。非洲、美洲、东南亚及赤道线的农村,有此病的存在,我国40―50年代在上海苏北邻近地区,曾有过地区性流行,60年代中期此病在我国已经消失。马里国位于赤道北纬11-25度,每年6-9月为雨季,闷热潮湿,为本病流行季节,本组8例患者均为这时段发病。二.病理演变:螺旋体由皮肤入血,引起骨骼、淋巴结及远处皮肤损害,雅司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皮肤受累。早期为表皮增厚,真皮细胞浸润,增生水肿,上皮角化过度,表面糜烂。一般雅司感染3个月后,可以累及骨膜、骨骼,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骨膜炎,以及骨膜下新生骨沉着、钙化。晚期主要为溃疡性肉芽肿结节,以及皮肤和骨骼树胶肿。三.临床及X线特点:雅司病临床上有比较典型的III期表现。人体感染病原体后3-4周潜伏期,皮肤感染部位出现单个潮湿丘疹,有触痛,伴低热、乏力等,称雅司I期(也称母雅司期)。此后1-3月母雅司未愈合,头皮以下,特别是四肢皮肤出现多发对称性,形如黄豆或杨梅大小结节,可有脓血渗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加重;浅表淋巴结肿大,称雅司II期(雅司疹期)。大多患者临床治愈于II期,少数因未彻底治愈而反复多次复发,常达2-4年进入III期(溃疡结节性期),皮肤多发深浅溃疡和色素消失性萎缩疤痕形成,四肢骨骼受其侵害,甚至出现畸形变。本组为中晚期雅司病患者,I期雅司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常被忽视而延误治疗。
填写此药品企业信息(免费) 查看此药品生产企业 我要提问/回答 查看全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