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里攻下法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观察首席医学网2008年10月29日23:04:00Wednes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国际超声造影研讨会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王乾,刘运超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加入收藏夹【摘要】目的:观察通里攻下法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将12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服用通里攻下的药物。结果: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9例,好转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2.54%;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27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通里攻下;辨证论治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合并胆石症,临床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疼痛和压痛,疼痛常放射至肩部、肩胛部和背部,伴恶心、呕吐、轻度黄疸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13]。笔者近年来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性胆囊炎,收到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127例患者均为2004年10月~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21~67岁;病程3h~6d,平均3d。治疗组64例,男27例,女37例;年龄22~69岁;病程4h~6d,平均3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胆囊炎的西医诊断主要以右上腹痛反复发作、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厌食油腻等为主,结合临床墨菲氏征阳性、实验及特殊辅助检查(血常规、B型超声诊断、胆囊造影等)为依据。临床上可将“反跳痛”一征作为诊断热结腑实的主要标志。具体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患会议制订的有关标准[4]。
2.1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抗感染、对症、支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治疗。
2.2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通里攻下法为主辨证施治。
2.2.1气郁型(肝气郁结)症见以痛为主,常见胁腹隐痛,胸闷不适,肩背窜痛,口苦咽干,腹胀纳呆,大便干结,有时低热,舌红苔腻,脉平或弦。治以疏肝解郁,通下理胆。方用大柴胡汤加减。
2.2.2湿热型(肝胆湿热)症见以黄为主,常见发热恶寒,口苦咽干,胁腹疼痛难忍,皮肤黄染,不思饮食,便秘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滑。治以清胆利湿,通气通腑。方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2.2.3脓毒型(肝胆脓毒)症见以危为主,常见胁腹剧痛,痛引肩背,腹痛拒按,高热寒战,不能进食,便干溲赤,甚者谵语,肤黄有瘀斑,四肢厥冷,舌绛有瘀斑,苔黄开裂,脉微欲绝。治以泻火解毒,通腑救逆。方选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3.1疗效标准[4]治愈:胁(腹)痛等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血常规复查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B超检查无异常;显效:胁(腹)痛等症状消失,体温、血常规恢复正常,B超胆囊影像明显改善;有效:胁(腹)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体温亦趋于正常,血常规及B超复查虽有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血常规及B超检查仍属异常。
3.2治疗结果对照组治愈13例(20.64%),显效19例(31.75%),好转20例(30.16%),无效11例(17.45%),总有效率82.54%;治疗组治愈19例(29.69%),显效27例(42.19%),好转14例(21.87%),无效4例(6.25%),总有效率93.75%。应用两组平均Ridit值的比较[5]分析评价,得U=2.26,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张某,女,38岁,突发右胁部疼痛9h,症见右胁腹部疼痛难忍,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滑。查体:T:38.7℃,P:93次/min,R:26次/min,BP:125/80mmHg,右胁部压痛,墨菲氏征阳性。血常规示WBC:14.2×109/L,Gran:86%,胆囊B超显示:急性胆囊炎。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氨苄青霉素6~8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0.5%甲硝唑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中医辨证为:胁痛(湿热型),治以清胆利湿,通气通腹。方选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柴胡20g,大黄10g,栀子10g,黄芩12g,半夏9g,白芍6g,龙胆草9g,竹茹6g,延胡索12g,川楝子10g,茵陈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急性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胆囊B超阳性征消失。
中医学认为,胆囊炎、胆石症属胁痛、黄疸等范畴。胆为中清之腑,又为奇恒之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本病可发生于黄疸、臌胀、积聚等病证过程中,焦东海等[6]治疗急性胆囊炎主张通里攻下应大剂量用大黄,认为起效的关键是剂量必须要“大”,要“猛”,每次煎30~50g,每1~2h服1次,每日服5~8次,直至腹痛等症状减轻后才减量,1d内所用大黄的最大剂量为300g(精制大黄片70片),使患者达到大黄化(每天2次以上大便),使之充分体现出“六腑以通为用”“痛则不通”的中医理论。笔者认为大黄、芒硝、枳实泻下破气之力较强,多易伤正气,故临床应用时宜攻伐有度,中病即止,待病情缓解后,依患者体质强弱调理善后。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胆囊炎多为在胆管不通畅、胆汁排泄受阻的基础上,肠道内的细菌通过肝肠循环流至肝脏,延及胆囊而产生感染[7],与“六腑以通为用”“痛则不通”相吻合。所以在临床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通里攻下法,辨证用药,有是证,用是药,因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1]肖跃敏,梁尚财.辨证治疗急性胆囊炎42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8):31.[2]田河水.金钱柴芍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586.[3]叶昌琼.柴平二丁半钱汤治疗急性胆囊炎46例[J].吉林中医药,2004,24(11):24.[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64.[5]倪宗瓒.卫生统计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10111.[6]焦东海,陈敏先,华宝芬,等.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附72例分析)[J].天津中医药,1990,7(4):67.[7]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99.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