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红斑性肢痛症一种肢端血管扩张所引起疾病临床上主要表为温热环境中阵发性双侧指或趾端对称性发红皮肤温度增高和烧灼样疼痛多累及下肢发作间数分钟至几小不等本病为少见病多为男性患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清楚代西医学多使用热脱敏及给予血管收缩剂等治疗尚无更理想疗法
用针灸治疗本病代报道始见于1955年[1]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获效之后陆续有案刊载60年代初起出多病例观察的临床文章除针灸外还应用穴位注射刺血等70年代耳针被引入本病治疗发耳电针与温针结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尽管本病为少见病但仅八九十年代来发表的临床文章(包括案)有10余篇之多而有效率平均90%上基本上表明针灸本病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三阴交昆仑太冲
配穴内庭行间解溪丘墟中封侠溪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2~3穴酌加配穴1~2穴一般采取快速进针得气后施提插结合小幅捻转之泻法待出现较强烈的针感后即行出针体质较弱者得气后予轻度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针柄上燃拇指大艾炷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4例用上法全部治愈[23]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交感神门;2心皮质下;3心神门
(二)治法
每次取1组可第1组与第2组交替使用亦可仅用第3组据症情变化和治疗情况而定均取双侧穴探准敏感点后将毫针速刺入不穿透耳软骨为度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600次/分电流强度耐受为度通电30~60分钟每日1次有条件者可睡前加针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6例其中14例治疗6~24次痊愈2例治疗56次及106次痊愈随访2~10年均未发作[4]
刺血
(一)取穴
主穴足十宣(或足部井穴)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据病变累及部位取相应足十宣穴或井穴如累及整足跖部或足趾则均取足十宣和足部井穴可交替轮用操作方法为医者左手拇食指用力捏紧足趾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迅速点刺挤出绿豆大血珠1~2滴用消毒棉球拭净如第1次刺血症状未见减轻可加一配穴配穴用针刺法针芒向下进针得气提插探寻使针感传导至足再施一进三退之透天凉手法3~6遍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0例结果痊愈19例(95%)有效1例(5%)总有效率达100%[5]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上肢华佗夹脊自C5~T7曲池外关;下肢华佗夹脊L1~5秩边阳陵泉2上肢八邪或上八邪(手背第1~5指掌关节后缘之间凹陷处);下肢八风或上八风
上八风穴位置足背第1~5趾跖关节后缘两跖骨间
(二)治法
第1组穴位针刺秩边穴75毫米长之毫针深刺;馀穴用40~50毫米毫针华佗夹脊略斜向椎体刺馀均直刺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运针3~5分钟留针15~20分钟隔5分钟运针一次一般每次取1~2穴穴位交替取用
颈椎病(1)【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等症状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其中原发性糖尿病,又分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较重)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病情较轻)。针针灸治疗面瘫越早越好【概述】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本病症以成年人多见,至今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药物和手术疗效均不确切。在古医籍中,尚未发现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症的类似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