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一家系21例首席医学网2007年11月23日17:28:28Fri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黄嵘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
加入收藏夹【关键词】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家族性;家系分析
患者,女,58岁,因进行性四肢乏力、伴肌肉萎缩8个月入院。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乏力、萎缩。3个月前发现右上肢乏力、肌肉萎缩,近1个月出现左上肢及左下肢相继受累,伴肌肉萎缩,并出现右下肢震颤。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史4、5年,以二甲双胍0.25g,每日3次治疗。有家族史,其家族中有20例先后发病并死亡,见家系图谱(图1)。入院查体:T37.5℃,BP142/8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颅神经正常,发音清晰,吞咽正常,舌肌无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可见肌束震颤。双上肢肌力近端约5级,远端右侧3级,左侧4级,双下肢肌力近端5级,远端5级,右侧稍差,双上肢大小鱼际肌萎缩明显,双膝下肌肉轻度萎缩,双上肢反射稍亢进,双下肢反射正常,右侧Hoffman's征(+),右侧巴氏征(+),浅深感觉及皮层觉正常,Glu9.22mmol/L,类风湿因子31.3(0~20)ku/L,甲状腺功能正常,抗“O”及ESR正常,血天冬氨酸转移酶(AST)24.8(8~40)U/L,乳酸脱氢酶(LDH)287(109~245)U/L,肌酸磷酸激酶(CPK)263(20~174)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5(0~18)U/L,α羟丁酸脱氢酶221.6(72~182)U/L。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颈椎MRI未见明显异常。根据患者58岁起病,呈进行性加重,上、下运动神经元均受累表现,无感觉障碍,无大小便失禁,典型的肌电图神经元损害,排除其他相关疾病,有阳性家族史,诊断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FALS)。追溯其家族史,发现其家族有20人发病,发病症状与情况同先证者,先后因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死亡,死亡年龄不等,大多在20~40岁,发病至死亡约1~3年左右。
讨论ALS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背景下有多种机制,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异常升高、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毒性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的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死亡。按发病形式分为散发性ALS(SALS)和家族性ALS(FALS),二者具有相似的临床和病理体征,其中FALS占20%~30%[1],呈常染色体显性和隐形遗传。FALS全国报道有一家系3例[2]、一家系6例[3],而一家系21例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FALS具有遗传异质性,占ALS的5%~10%,起病年龄和病情进展在家系内部和家系之间变异较大,存在不完全显性并已被突变分析所证实[4]。目前根据基因研究,了解最多的是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所致,定位在21号染色体上导致ALS。成人发病的FALS基因不在21号染色体上,可能位于其他位点,被命名为ALS3,目前对此基因的报道很少,尚在探索阶段。青年发病的遗传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ALS与ALS2有关,确定其基因位点在2q3335,ALS2突变产生缩短alsin蛋白,使其蛋白功能缺失发病[5]。青年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ALS的致病基因为ALS4,定位在9q34位点,临床表现缓慢进展;ALS5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FALS的发病原因,基因定位在15q15.1q21.1。Hand等[6]对一个欧系家族分析发现,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在45岁左右发病,平均存活期5年,其基因位点在18号染色体上。目前对FALS的发病研究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尚在研究中。诊断方面,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病程,以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具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等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且无感觉障碍,有典型的神经源性改变的肌电图,本病例符合1994年神经病学联盟提出的ELEscorial诊断标准[7]。治疗方面,可以用一些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2及神经节苷酯。对于此患者我们运用一段时间的药物,自觉症状有所减轻,但此不是最终目标,目前基因治疗对于变性病提供了有希望的前景。现在试验阶段的基因治疗有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和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前者有磷酸钙共沉积法、DNA直接注射法、显微注射法、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法、脂质体转移法,但研究结果不令人满意。后者常见的病毒载体有反转录病毒载体(RV)、慢病毒载体(LV)、腺病毒载体(Ad)、腺病毒相关载体(AAV)、单纯疱疹病毒载体(HSV)等,由于病毒基因组结构简单,分子背景较清楚,易于改造和操作,转染率高,有较高的靶细胞特异性,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基因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1MajoorKraknuerD,WillemsPJ,HofmanA.Geneticepidemiologyof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J].ClinGenet,2003,63(2):83101.2刘小民,唐北沙,李清华.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一家系3例报道[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6):365.3张淑梅,宫艳华,赵玉杰.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一家系6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7):712.4CudkowiczME,MckennaYasekD,ChenC,etal.Limitedcorticospinaltractinvolvementin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subjectswiththeA4Vmutationinthecopper/zincsuperoxidedismutasegene[J].AnnNeurol,1998,43(6):703710.5EymardPierreE,LescaC,DolletS,etal.Infantileonsetascendinghereditaryspasticparalysisisassociatedwithmutationinthealsingene[J].AmJHumGenet,2002,71(3):518527.6HandCK,KhorisJ,SalachasF.ANovellocusforfamilial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onchromosome18q[J].AnJHumGenet,2002,70(01):251256.7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4.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