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
(1)假性肥大型(Duchenne型)
假性肥大型又可分为DMD型(恶性)和BMD型(良性)两种类型,是肌营养不良症临床最常见,对健康危害也是最严重。呈性连锁隐性遗传,故以男性为主。女性仅为异常染色体携带者通常不发病,即男性患病,女性携带,偶尔也有女性病例。多于4、5岁前发病,一家兄弟数人(或姨表兄弟)可先后患者。早期可有假性肥大,常见于腓肠肌,其次为三角肌和臀肌。患儿由于骨盆带肌无力,步行蹒跚,摇摆,由于脊柱旁肌和腹肌无力,脊柱前凸,走路呈鸭步,由于髋部、膝部伸肌无力,从卧位起立时须行翻身俯卧,以手臂支地而使两膝直立,然后以两手攀扶下肢将躯干撑起,即高尔氏(Gowers)征阳性。患者上臂上举无力,由于肩胛附近肌肉萎缩、无力,肩胛骨常呈翼状耸起于背部,可见“翼状肩”。病肌反射迟钝或消失,也可累及心肌、呼吸肌,晚期可见心力衰竭。主要分为:
①杜兴氏(Duchenne)型(DMD型):由Duchenne(1868年)首先描述,该型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发展最快的,预后最严重的肌营养不良症,呈X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的病年龄为1~10岁,平均2.8岁。有人提出,婴儿发病者,可在宫内即有血清酶的异常,产生第9天即可测出血清酶活性的异常增高,因此亦可以认为本病的发病年龄从出生即可开始。然而,新生儿,特别是1岁之内的婴儿常常四肢肌力、活动正常,无法与正常婴儿鉴别,临床上最早出现的神经症状是:小孩开始走路时间延长,平均在15个月以后才能走路,伴有腓肠肌、臀肌等部肌肉的假性肥大,肌组织发硬。2~3岁后,可见小孩动作笨拙,跑跳等均不及同年龄的小孩,随之出现步行易跌,上下楼梯和蹲下后起立困难等。增地走路足不能着地,腹部前凸,双肩过度外展,头前伸而胸后仰,起步走路后躯干左右摇晃,表现特殊的步态,“鸭步态”,此时小孩常常不能蹲下,蹲下后即后仰,肩胛带肌群,特别是前锯肌、菱形肌的萎缩和无力,双臂前撑时即可出现肩胛骨突起呈“翼状肩”,两臂平举困难。病孩卧床后起立常常需要从仰卧位逐渐转为俯卧位,然后逐步爬起。随着病程的进展,从不能起立,不能从床上起来逐步发展至需要专人护理,依靠坐椅行走,最后完全丧失活动能力。该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疾病早期,常常由于跟腱挛缩而出现足尖走路,中期病者,由于肢带肌萎缩和跟腱挛缩,逐步出现腰推前凸,形成脊柱前凸畸形。由于足尖走路和脊柱前凸,因此,躯干重力平衡失调,患者极易跌倒而骨折。丧失行走能力的患者常常伴有膝关节屈是曲。最严重者可有全身骨骼肌肉萎缩和各大关节挛缩,以致卧床不起。
②贝克氏(Bocker)型(BMD型):由Becker(1959年)首先报道,与杜兴氏型同属一种遗传性疾病,亦呈X染色体隐性遗传。贝克氏型较杜兴氏型为轻。一般在青少年15岁左右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在11岁左右。该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年龄较晚,早期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十分突出,偶有三角肌肥大,常由腓肠肌肥大,两下肢近端无力,肌肉萎缩,上下楼梯困难而引发起病。此型肌营养不良症,病情呈现发展趋势,由下肢累及两侧上肢近端,逐步出现上肢带肌肉萎缩,部分病人可有表情肌无力,该型肌营养不良症极少伴有智力低下。一般病情进展缓慢,可保持劳动力到中年,患者多可以生育,而所生男孩子未见受累,所生女孩可能成为基因携带者。
(2)面―肩―肱型(Landoury-Dejerine型)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患病率约为0.4~0.5/10万,多见于成年人,通常在20岁左右发病。病变主要侵犯面肌、肩胛带及上臂肌群,也可累及胸大肌。临床表现为:面肌无力,表情淡漠,无额纹,闭眼不紧,吹气力弱等;上臂、肩胛萎缩常与面肌瘫痪、萎缩同时发生,两上臂和肩胛带肌肉萎缩常伴有胸大肌萎缩,病者表现为两肩下垂,臂平举,前举困难,锁骨呈水平支撑,胸廓平凹致整个上胸部略向后仰。肩胛部游离而活动过度,称“游离肩”,肩带部肌肉萎缩,早期出现胸大肌上部萎缩,因此,锁骨第一肋骨突出明显。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病程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在面肌,上臂,肩胛带肌肉受累后10多年后仍可坚持步行或负重,或坚持部分工作,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伴有腓肠肌、臀肌的假性肥大性改变。该型肌营养不良症还有晚期加重型,些型病者可长期轻度面瘫,吹气、吹口哨等困难等症状,但在某一阶段突然、迅速恶化,在2~3年内出现肩胛带,髋带肌受累而步履困难,严重者可至瘫痪。该型对寿命影响不大。
(3)肢带型(Erb型)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多在10-30岁之间起病。大多数病人以骨盆带肌、肩胛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步履缓慢、走路鸭步、上下楼梯困难、起蹲困难等,37%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在肌无力和肌萎缩同时伴有肌肉酸痛或压痛,腓肠肌压痛较明显。面部肌肉和其它脑神经支配肌肉一般不受影响。神经系统检查可见二头肌、三头肌腱、踝反射正常,偶有膝反射低下。
(4)远端型(Gower型)
由Gower首先报道(1902年),临床上很少见。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型病者男多于女,男女比约为5∶1。常在40~60岁之间开始发病。首先表现为手指运动笨拙,精细动作困难,少数病人可以垂足为首发症状。手或足的肌肉萎缩,逐步出现伸腕、足背屈等肌无力、赛跑不能和肌肉萎缩等。神经系统检查楞见手和足的骨间肌、蚓状肌萎缩,特别是鱼际肌萎缩最明显。疾病早期,肌腱反射正常,随疾病发展而逐步出现踝反射消失。一般说,本病不发生严重残废,亦不影响寿命。
(郑重声明:中华肌病网版权所有,转载请载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