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缺乏症者必须给予严格的消毒隔离保护,最宜于置入空气净化的无菌室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以防交叉感染。粒细胞缺乏症者抗感染治疗常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其他输注浓集的粒细胞悬液曾试用于伴发严重感染者,但因受者体内迅速产生粒细胞抗体而难以奏效,现已少用。在骨髓衰竭为粒细胞缺乏的原发病因,并排除了免疫介导所致的症状严重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病因学】按粒细胞动力学和病理生理,本症可分为四大类:
(一)骨髓损伤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正常成人每日在骨髓内生成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约1011个以上。集落刺激因子IL-3、GM-CSF能促使G0期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在骨髓增殖池G-CSF特异地诱导粒系祖细胞进一步地增殖和分化。晚幼粒细胞停止了增殖,继续分化成熟为杆状核和中性分叶核细胞。这些细胞在进入周围血液前可在骨髓贮存池内逗留5天左右。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直接损伤骨髓导致CFU-GM数量或质的异常或使造血功能障碍,常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多见的原因:
1.药物引起的损伤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可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药物抑制或干扰粒细胞核酸合成,影响细胞代谢,阻碍细胞分裂。药物直接的毒性作用造成粒细胞减少与药物剂量相关。其它多类药物亦可有直接的细胞毒性或通过免疫机制使粒细胞生成减少。(表1)
表1 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常用药物
抗肿瘤药氮芥、马利蓝、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阿糖胞苷、氟脲嘧啶、阿霉素、自力霉素、羟基脲等抗感染药抗生素青霉素G与其他β-内酰胺类、氯(合)霉素、灭滴灵磺胺类复方新诺明、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磺胺嘧啶抗结核药异烟肼、异烟腙、利福平、氨硫脲、对氨水杨酸抗疟药奎宁、伯氨喹啉、氯化喹啉、乙胺嘧啶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奎尼丁抗高血压药利血平、肼苯达嗪、甲基多巴、开博通抗甲状腺药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硫咪唑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安乃近抗风湿药保太松、消炎痛、布洛芬、金盐、青霉胺抗惊厥药苯妥英钠、二甲双酮、苯巴比妥、卡马西平抗精神病药冬眠灵、三环类抗抑药抗糖尿病药甲苯磺丁脲(D860)利尿药汞剂、双氢克尿塞、利尿酸其它左旋咪唑、甲氰咪胍、胃复安、α和γ干扰素、别嘌呤醇2.化学毒物及放射线化学物苯及其衍生物、二硝基酚、砷、铋等对造血干细胞有毒性作用。X线、γ线和中子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造成急性或慢性放射损害,出现粒细胞减少。
3.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是自身抗体、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作用于粒系分化的不同阶段,致骨髓损伤阻碍粒细胞生成。常见于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某些药物为半抗原进入敏感者体内与粒细胞膜蛋白结合或与血浆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吸附于粒细胞表面。这些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粒细胞抗体IgG或IgM。当重复用药时引起粒细胞凝集和破坏。这称之为免疫性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有部分患者对某些药物(磺胺、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产生过敏反应,除导致粒细胞减少外,还常伴有皮疹、荨麻疹、哮喘、水肿等过敏表现。引起免疫性粒细胞减少者与用药剂量无关。
4.全身感染细菌感染如分支杆
上一篇文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