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粒细胞缺乏症

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研究现状(2)

2009-12-02 www.ce86.com A +

3.2.2抗生素提倡抗生素治疗要一步到位,一般用头孢类第三代、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药物,有的作者[11,12,16]建议选其中2~3种抗生素联用,争取早日控制感染;有的作者[18]建议首选亚胺培南(泰能),3~5d,如怀疑耐药球菌感染,换用去甲万古霉素,5~7d如无效改用氨基糖甙类(阿米卡星)或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在以上经验性治疗过程中再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使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明显降低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

3.2.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16,17,18]G―CSF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化学结构为含有神经氨酸的糖蛋白,相对分子量为1.8~2.2万,是一条含174个氨基酸的多肽,编码基因位于第十七号染色体(17q11-22)。G―CSF的作用为刺激粒―巨噬祖细胞向粒系祖细胞分化和增殖;促进骨髓中的粒系祖细胞向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动员骨髓中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与趋化功能。人类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生产采用DNA重组技术,将G―CSF基因插入大肠杆菌的DNA,由大肠杆菌表达出此种蛋白质。该因子通过与靶细胞的膜受体结合而起作用。病人一经诊断,立即使用rhG―CSF,促使骨髓粒细胞系统造血功能的尽快恢复,可明显缩短粒缺的恢复时间和对感染的防治起关键作用。该细胞因子可预防粒减和粒缺的发生。

3.2.4地榆生白片[19]是主要由地榆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对预防和治疗预期性反应致粒细胞减少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和缺乏有效。

3.2.5防治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一般药物有:利血生、鲨肝醇、VitB4等。在使用足量抗生素的前提下,也可酌情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2.6免疫增强剂如人体丙种球蛋白因含有不同致病菌的抗体,有利于粒缺期间感染的控制。

3.2.7粒细胞输注[16,18]疗效不肯定,且有明显的副作用,应慎用。

3.2.8治疗基础疾病;病人高热时要正确对症处理,禁用解热镇痛药。

粒细胞缺乏症在无抗生素的时代的死亡率为75%~90%,使用抗生素后降到25%以下,目前使用抗生素和G―CSF之后降到了5%以下(本文收集的526例粒细胞缺乏症的死亡率为4.37%),进步巨大而令人鼓舞。

【参考文献】1浦权.药源性血液病[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491772程伏林,胡名柏,林从尧.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院内感染[J].实用癌症杂志,2001,16(6):6126143方奕,刘瑶,戴海鹰.干扰素的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6):103910414张瑞祺.α干扰素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及处理[J].肝脏,2004增刊:36395焦海胜,张黎明.干扰素抗病毒的临床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2):95966胡双丽.干扰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新医学,2004,3(6):1067王晓光,李建国,宁晓燕,等.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急性粒细胞减少症一例[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2,11(1):508蒋晓真,尹瑞六,赵永桔,等.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2000,23(5):2762789陆明康,殷美丽,周金娣.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45例分析[J].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1994,76(2):404210潘祝平,王金钗.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23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2005,27(2):12913011张国材,谭恩勋,洪文德.51例药源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缺乏症的临床分析[J].新医学,1995,26(12):63063112李方枚,周智,徐三安.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35例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03,38(5):33313曹文华,崔怀西.β-内酰胺抗生素副作用[J].江苏医药,1994,20(11):61962014苏珊珊.奥美拉唑致白细胞减少19例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杂志,2005,23(1):5615余宗杨,王金生译.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1994,15(2):13614016王秀桂,林海峰.粒细胞缺乏症的防治[J].海南医学,2005,16(6):11111217张燕,陆德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粒细胞缺乏症-附47例报告[J].交通医学,2000,14(3):26826918董作仁.病毒感染与粒细胞缺乏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3):14114219卢诚震,周怀宾,李海,等.地榆生白片治疗干扰素所致白细胞减少症32例[J].临床荟萃,2005,20(8):457458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