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论文:消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研究技术报告,论文

2009-12-02 www.govyi.com A +

【摘要】1981年在山东省卫生防疫站的支持下,我们实施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CDC)下达的《消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研究》的科研课题。通过了解我县流脑的自然史,对流脑开展了整群抽样的方法,实行定点、定人群,用流行病学、血清学、免疫学、细菌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流脑展开20余年的全方位的疾病监测。结果表明,1984年的流脑流行高峰被遏制;整个流脑的流行规律的彻底改变,我县消除流脑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我们的创新点为:(1)流脑的流行规律至今未改变;(2)A苗的免疫效果是可信的;(3)A苗可以应急接种。将我区流脑自然史划为三个阶段进行论述,这种直观地数字表述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关键词】A苗;流脑自然史;消除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普通人群易感、经呼吸道传播、呈8~10年一次周期性大流行。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大流行。如1967年就是全国大流行年。仅以我县为例,发病人数就达5千余例,病死人数达二百余例,全县人民大有谈“脑”色变之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均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然而,自1981年开始,我们实施消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研究以来,由于组织措施到位,培训、制度到家,技术措施可行,大力推广冻干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简称A苗)的接种,努力提高接种率,加强对流脑的疾病监测,不断探索对流脑的免疫程序等,收到了迄今已30年及以上(已过三个流行年度),在一个50万人口的区域内,呈现流脑消除局面。因此我们认为,对消除流脑所实施的策略是科学有效的,具体措施也是切实可行的。现报告如下。    1对流脑研究的回顾简述  流脑在世界各地均有规律性的流行史,发病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目前流行菌群仍以A群为主。流脑可以追溯到16世纪被发现,1887年分离出致病菌。该病在历史上曾严重危害过人类的生命安全。19世纪初期,病死率高达70%~90%。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于磺胺药的问世,病死率下降到10%左右。我国第一次报告流脑疫情是1896年一位叫麦康的外国学者,在武昌发现4例病人而报告的。在有记载的疫情档案中,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及1977年)。山东省的流脑疫情资料缺乏系统的记载,最早该疫情可能是斯柯特20世纪20年代中期报告的。纵观我省流脑疫情,1957年、1967年、1976年是大流行年。历史上曾是我国流脑流行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其病死率曾居各种传染病之首。流脑在没有特异的生物制品免疫之前,每3~5年一次小流行,8~10年一次大流行,每次流行3~4年,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15岁以下的人群为多,粗略统计约占构成比例的85%左右。  据文献报道,流脑流行规律在演变,即8~10年一次大流行的周期性不明显。一般在非流行年发病率在3~10/10万或以下,小流行年在30~50/10万,大流行年为100~500/10万或更高。

2预防  2.1西药预防常用于灶点或周围人群预防服药,常用的药物早期主要是磺胺类药物,还有对易感儿童采用呋喃西林等滴鼻、喷喉、食醋熏蒸等。  2.2中草药预防流行季节,集体熬大锅汤口服等。  3开展的主要工作  (1)翻开流脑疫情档案发现,我区流行菌群一直是A群,且流行强度与A群带菌率呈典型的正相关,这一点与山东省乃至全国报告相一致。如我区1967年做57例带菌者菌群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带A群28例,占50%,结果当年就是流行高峰年,发病率为822.95/10万。1973年做132例,带A群37例,占28%,结果当年就不是流行年。同年我们又对18例流脑病人进行了致病菌群的分布展开了调查,结果血清群是A群的14例,B群3例,C群1例,可见A群占绝对优势。与本次A苗抗原相吻合,为了稳妥起见,我们采取当年试点第2年普开的方法,开展以加强

百度中搜索:消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研究技术报告
谷歌中搜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