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刘彦成指出,在森林游、探险游、野外生存游逐步升温的同时,大家一定要提高防病意识,特别要小心别染上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当高 刘彦成介绍说,森林脑炎病毒也叫蜱传脑炎病毒,是一种毒力极强的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森林脑炎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当高。这种病临床上以突发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颈和肢体瘫痪等症状为特征,20~30岁青壮年患者居多。患病重者在数小时内即因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森林脑炎的传播媒介:蜱 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它是一种寄居于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大多分布在森林、草原或兽穴、鸟巢及家畜棚圈处。当蜱吸吮受到感染的灰鼠、野鼠和刺猬等啮齿动物的血液后,病毒就会在蜱的体内繁殖。当人们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往往就会被感染而患病。 森林脑炎的流行季节:春夏季 森林脑炎的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病人,6月达到高峰,7~8月逐渐下降,约80%的病例发生于5~6月间。因好发于春夏季,森林脑炎又被称做“春夏脑炎”。有专家推测,我国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数约在300万,按1%的发病率计算,约有几万人发病。由此看来,本病人群普遍易感。 森林脑炎分布地区: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 刘彦成说,森林脑炎分布有严格的地区性,我国多见于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森林面积广袤,宿主动物种类繁多,适于森林脑炎病毒和传播媒介蜱的孳生繁殖,为全国森林脑炎发病最早、病例数最多的省份。以前,黑龙江省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主要分布于张广才岭西部、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南坡的局部针阔叶混交林区。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外来人群的涌入、森工生产环境的改变和林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森林脑炎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病例数逐年上升。大兴安岭自1997年发现首例森林脑炎病例后,到2002年已积累本病患者79人,其中5人因病情严重不治身亡。 预防森林脑炎的关键:防蜱、灭蜱
时下,又到了集生态观光、消闲度假、狩猎垂钓为一体的森林旅游的适宜季节,但同时也正值蜱类孳生期。为此,刘彦成告诫大家,预防森林脑炎的关键是防蜱、灭蜱。他建议各地卫生防疫部门应加强防范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加大灭蜱的力度。进山作业人员要提前接种疫苗,以增强身体免疫力。进入林区的旅游者要穿好防护服,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等处。皮肤暴露部位要涂擦效果确切的驱蚊霜。一旦被蜱侵袭并出现临床症状,须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