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食管裂孔疝

什么是食管裂孔疝

2009-11-29 www.shenmeshi.com A +

食管裂孔疝(hiatushernia)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食管裂孔疝是膈疝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90%以上。因本病症状多较轻或无,目前确切发病率仍不清楚,据报道上消化道造影检出率为0.8%~2.9%。西方国家发病率较亚洲明显为高。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2:3;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下约9%,60岁以上高达69%。

食管裂孔疝(主要指滑动型)时由于食管胃连接部疝入胸腔,使得食管胃的夹角(His角)由正常的锐角变钝,贲门口粘膜失去活瓣的抗反流屏障作用;同时,因下食管括约肌(LES)移入胸腔而使其丧失对腹内压增加的适应性压力增高反射;腹段食管的长度变短,使整段食管腔内压力均降低;另外,膈食管裂孔的弹簧夹样作用减弱等,以上几方面均可以致抗反流机制功能减弱,导致病理性胃食管反流,这是裂孔疝主要症状的来源。而裂孔疝本身常无症状或仅略有不适,疝囊较大时可压迫胸腔内邻近的脏器。食管旁疝因疝囊内胃底、体位于膈上,其内的食物和胃酸易引流不畅而积滞,出现疝内胃粘膜血流障碍、瘀血,可发生溃疡、出血、嵌顿、绞窄、穿孔等严重后果。混合型疝具有前两型裂孔疝的特点,可以并发两种疝的并发症。

一、食管裂孔疝的分类

按照食管胃连接部所在的位置,食管裂孔疝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滑动型疝:此型最常见,约占所有食管裂孔疝的75%~90%。为食管胃连接部通过食管裂孔向上疝入纵膈,胃的上部及胃左血管和系膜也可随之疝入。多在平卧时出现,站立时消失。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没有完整的疝囊,疝的前方为腹膜,后方是胃壁。

2、食管旁疝:此型较少见,约占裂孔疝的5%~20%。为胃的一部分(胃底或胃体)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常位于裂孔的左前方),有时还伴有大网膜的疝入,但食管胃连接部仍位于膈下。食管旁疝由腹膜形成完整的疝囊,因腹腔内的压力高于胸腔,疝囊可逐渐增大,当1/3以上的胃疝入胸腔内时,称为巨大裂孔疝。

3、混合型疝:最少见,仅占5%以下。混合型疝指滑动型疝和食管旁疝的情况同时存在,多由食管旁疝发展而来,常是膈食管裂孔过大的后果。由于此型的疝囊较大,常有网膜或结肠等其他脏器同时疝入。

4、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是由于食管缩短(食管炎等致食管挛缩或食管下段切除后)把胃囊拉入胸腔所致,表现与滑动型相似,但无论是卧位或站位贲门均位于膈上。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在X线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时也可表现为“短食管”,但这是由于贲门上升,食管纵行肌收缩所致,站立时食管可以延长,这与真正的短食管不同。

另外,先天性短食管时食管胃结合部也位于横膈的上方,这不应称为食管裂孔疝,它是由于发育期间胃向尾端迁移时停顿在胸腔内,食管的延长也因之停顿。先天性短食管只有在手术时证实食管胃交界处不能下降至横膈以下,或在胸腔部分胃的血液供给应直接来自主动脉者方可确诊。

二、食管裂孔疝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食管裂孔疝的发生与食管胃结合部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食管裂孔主要由膈肌右脚分成两束围绕而成,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段由一弹力纤维膜――膈食管膜包绕,与食管裂孔相连,在此处形成一个完整密封的韧膜,可防止食管前庭和贲门脱垂,又可防止深吸气时或食管纵行肌强烈收缩时将贲门拉至膈上。此外,食管下段和食管胃连接部还分别由上、下膈食管韧带、胃膈韧带固定于食管裂孔处。

食管裂孔疝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裂孔周围组织和膈食管膜弹力组织萎缩,使食管裂孔松弛增宽,而且膈食管膜和(或)食管周围韧带松弛失去其固定食管下段和贲门于正常位置的作用。多由于年龄增长或患慢性疾病之故,也有少数属先天性的横膈脚发育不良或膈食管韧带薄弱。

②腹内以及胃内压力升高,如肥胖、腹水、妊娠、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负重、弯腰、剧烈呕吐、暴饮暴食和频繁呃逆等,此时胃的上部易被推入食管裂孔而发病。

③其他较少见的原因还有:胸腹部外伤或手术损伤或牵引裂孔周围组织,致裂孔扩大;长期食管炎症溃疡致纤维化、食管下段肿瘤等可导致后天性食管缩短(食管挛缩),引起牵引性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

总之,对于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食管裂孔松弛增宽是其形成的基础,腹内压力增高是最常见的诱因。不同类型的食管裂孔疝发生的原因侧重点不同,引起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膈食管膜松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