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体位变化的诱发眩晕为主症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病变部位在前庭及耳蜗半规管,50~7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对象,中青年鲜见。
临床特点: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眩晕,伴眼球震颤。典型表现为发病突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常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后消失,很少超过1分钟。其眩晕通常发生在由坐位转向躺下,或由卧位到坐位,或在床上翻身时,多为偏向一侧性眩晕,但眩晕程度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部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发作。
有多种情况可引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例如,耳石膜自发性蜕变、迷路震荡、中耳炎、耳部手术和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都可成为眩晕的诱发因素;尤其是耳内半规管中产生的细小耳石,常是导致中老年人眩晕的最常见原因。这种细小结石可随着头位或体位转动而在耳内滚动,触动耳内纤毛,传达脑神经平衡失调信息,从而引起眩晕等症状。耳石滚动引起的眩晕症很常见,但易误诊。对本症有一般了解,对症施治。
治疗:主要采用复位疗法。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通过头位和体位转动,使半规管内的结石滚动,将结石导入耳内的椭圆球囊里。复位后绝大多数病人症状可完全消失,一般无需用药。个别眩晕持续时间长、复位效果不好的患者,可短期应用脑益嗪、氟桂利嗪、异丙嗪等抗眩晕药物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韩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