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方法。方法:对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7%。结论: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安全有效。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Epley耳石复位法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diagnosisandtherapyofpc-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PC-BPPV).Method:Inthediagnosisofpc-BPPVpatientsusingEpleyrespositioningprocedureoftreatment,observationandanalysisofeffects.Results:Theeffectiveratewas97percent.Conclusion:EpleyrespositioningprocedurearesafeandeffectivetreatmentofPC-BPPV.
Keywords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posteriorSemicircularcanal;Epleyrespositioningprocedure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其起病急骤,眩晕与头位改变有密切关系,持续时间极短,一般为数秒至数十秒,体位改变与眩晕症状之间有一个数秒钟的潜伏期,有易疲劳性。BPPV在临床并不少见,是中老年人眩晕最常见的原因,其中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占90%左右,但此症常常被误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本院72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效果满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总结了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72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其中男32例、女40例,年龄45~80岁(平均60岁)。
1.2临床特点
72例患者均符合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①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常见体位是起、卧时;②有潜伏期3~5s,持续时间不超过30s,呈疲劳性;③特征性试验Dix-Hallpike试验[1]阳性,即旋转性眼震向健侧,恢复原坐位时出现反方向的旋转性眼震,而仰卧侧头试验常呈阴性。可伴恶心,呕吐多不明显,无耳鸣和听力丧失。
1.3方法
根据病史初步判断哪侧半规管受累,然后通过Dix-Hallpike试验明确,随后开始Epley耳石复位法[2]进行耳石复位。以右后半规管病变为例,第一步,病人背对床头右转头45°坐于床上,坐的位置估计仰卧后头能悬于床头外,目的使后半规管平面与地面垂直;第二步,在操作者保护下迅速仰卧悬头,使头低于床头水平线下约30°,头仍保持侧转45°,维持此位置30s,目的使耳石微粒离开壶腹部向半规管中部移动;第三步,操作者转动患者头部90°,使右耳向上,即头转向成左侧45°,维持此位置30s,目的使耳石微粒越过半规管中部并向椭圆囊侧半规管移动;第四步,患者躯干左转90°,即变成左侧卧位,头与躯干的关系不变,头向下45°,维持此位置30s,第五步,恢复坐位,头转向正中并头前倾30°,耳石纳入椭圆囊,症状消失,治疗结束。通过手法使患者变换5个位置。从而使后半规管耳石碎片通过总脚进人椭圆囊;如不理想可重复上述操作。为了确保治疗后耳石碎片留在椭圆囊,治疗后当天患者颈部予以软固定,并建议患者高枕睡眠,避免低头捡东西。不予任何抗眩晕药物治疗,随访3个月,均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