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15岁,因发现双侧睾丸多发性肿块而于2005年7月12日入院,入院时体温37.1℃,脉搏88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07/68mmHg(1mmHg=0.133kPa),皮肤黝黑,体重58kg,身高161cm,心肺无殊,外阴发育,阴毛多,双侧睾丸增大,左右侧睾丸均触及直径约1cm的实质性肿块,血常规中WBC7.9×109/L,L22.6%,N68.6%。血清生化正常。血皮质醇测定,上午8:00为490μg/L,下午16:00为432μg/L,ACTH测定上午8:00>1250ng/L,下午16:00为238.5ng/L,17α-OHD为8.05nmol/L,血睾酮2762ng/L,LH为9.2U/L,雌二醇、FSH、孕酮及催乳素均正常。患儿7年前曾因性发育在其它医院诊治,确诊为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1-羟化酶缺乏症、单纯男性化型,曾服用氢化可的松治疗,最近4年自行停用。入院后腹部及睾丸B超检查:肝脾肾无殊,肾上腺未见异常,左侧睾丸大小4.4cm×3.5cm×2.3cm,右侧睾丸大小4.6cm×3.3cm×2.3cm,,双侧睾丸内见数个混合性回声区,大者约为1.7cm×1.6cm,小者约为0.3cm×0.3cm,血流丰富,CT示肝、脾、胰、双肾及肾上腺未见明显改变,后腹膜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睾丸内见多发较高密度影。B超及CT均拟诊为双侧睾丸肿瘤。患儿因睾丸肿瘤性质未明,而行睾丸肿瘤摘除,术中双侧睾丸内见分叶结节状,结节约1.2cm大小,周围见较多直径0.1~0.3cm大小的卫星灶,剥离肿块后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分叶结节状肿物两块,由多个直径约1.2cm的结节构成,切面棕褐色,质中,境界清,无坏死、出血及囊性变。镜下见成片胞浆丰富、核卵圆形的肿瘤细胞,呈实性团块状排列,似睾丸间质细胞,但未见Reinke结晶,细胞团块间见增生的玻璃样变纤维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抑制素阳性。病理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性良性睾丸肿瘤。讨论:CAH性良性睾丸肿瘤,又称为睾丸肾上腺残余肿瘤,或肾上腺生殖综合征的睾丸肿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睾丸的良性结节性病变。常见于失盐型CAH的患者。此肿瘤一般发生于未经治疗的CAH患者(包括部分发现睾丸肿块时才诊断为CAH的患者)及对皮质类固醇治疗缺乏顺从ACTH增高的患者,以21-羟化酶缺陷最多见。经文献检索,国内虽有较多的大宗CAH病例的报告,尚未见有关CAH患儿伴发良性睾丸肿瘤的报道。CAH性良性睾丸肿瘤常为双侧多发性,大小几毫米至十厘米,最常见于睾丸的门部。大体上肿瘤为境界清楚的棕褐色肿物,由明显的纤维带分为小叶状。镜下见具有丰富嗜酸性胞浆的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巢状和条索状;细胞呈多边形,核圆,核仁明显,似睾丸间质细胞,两者抑制素均可阳性,但缺乏Reinke结晶体。常规切片难以与间质细胞瘤鉴别,Reinke结晶体是两者区别的特征性改变,但它仅仅见于40%的间质细胞瘤中。CAH性良性睾丸肿瘤主要根据双侧性病变,伴随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治疗反应等与间质细胞瘤相鉴别,前者一般为双侧多发性,临床及实验室多有典型的CAH表现,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睾丸肿物体积缩小;而后者双侧性极罕见,无CAH表现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无反应。本例患者6年前曾确诊为CAH,血中ACTH持续增高,双侧睾丸见多发性结节,常规切片肿瘤细胞似睾丸间质细胞,肿瘤细胞中无Reinke结晶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抑制素阳性,所以诊断为CAH性良性睾丸肿瘤。CAH患者所发生的睾丸结节的细胞来源仍有争论,己表明肾上腺皮质残余细胞,睾丸间质细胞(Leydigcell)及睾丸门部的多能干细胞可能是结节的来源细胞。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抑制素阳性,肿瘤细胞类似于肾上腺皮质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但生物化学上更像肾上腺皮质细胞。目前学者多倾向于此瘤来源于肾上腺皮质残余细胞,因血ACTH持续增高,刺激残余肾上腺皮质细胞增生,形成多发结节,所以它可能不是真正的肿瘤。伴CAH的良性睾丸肿瘤的治疗首先是预防其发生。有效的外源性皮质类固醇替代治疗,使ACTH维持正常水平,不仅能预防CAH患者的睾丸结节发生,而且能促使己有的睾丸肿块的消退。此瘤由于无转移及恶变报道,活检确诊后,不需作睾丸切除术。临床上若发现CAH疾病伴睾丸多发肿块,均要考虑CAH性良性睾丸肿瘤可能,以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术。
上一篇:胸腔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附2例病例报告)下一篇:福州新生儿巨大肝脏肿瘤被成功切除无假日医院就诊时间早8:00-17:00,如需要咨询可直接进入>>专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