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网织细胞瘤 2003-8-2011:03:48
概述:
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是来自幼稚的血管形成组织的肿瘤,具有先天特性,占颅内肿瘤的1%―2%,高峰发病年龄为30―40岁,男女比例约2:1,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绝大多数位于小脑幕下,幕上者仅占12%―14%,临床表现主要有慢性颅内压增高,一侧小脑功能障碍或偏瘫等,可合并视网膜血管瘤、内脏囊肿,属良性,有囊性和实质性两类,囊性居多,手术切除可根治,早诊早治是关键。
临床表现:
1.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2.眼球水平震颤、走路不稳、肢体协调功能失调或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3.视网膜上有血管瘤或其他内脏的先天性疾病如多囊肾、肝囊肿等。
诊断依据:
1.慢性颅内压增高征。
2.一侧小脑功能失调或神经系统其他定位体征。
3.有家族史。
4.视网膜上可有血管瘤或有其他内脏先天异常如多囊肾或合并红细胞增多症。
5.脑血管造影动脉期可见幕下(或幕上)圆形瘤结节,或呈一血管较少的相对无血管区,有一(或多)个明确和血管化结节突入此区内,呈“戒指”状,头部计算机体层摄影则为一等密度或不均匀密度区,边清,有明显增强;另一表现为一低密度囊肿区,增强后可见囊结节,可并有梗阻性脑积水。头部磁共振成像囊性病源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而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壁结节及实质性病源T1加权图像呈等信号而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并能显示肿瘤的血液供应和引流血管。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首选,彻底切除,囊性者全切壁结节,囊肿壁可不切除,忌作肿瘤穿刺、活检或过早分块切除,侵入脑干确认不能切除时亦不宜活检或部分切除,多发病例应分期切除。
2.放射治疗:仅适于未能切除的病例,效果难以肯定。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或X-刀)。
4.预防感染、对症治疗。
用药原则:
1.药物对肿瘤无直接作用。
2.纠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20%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为主药,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
3.注意电解质与体液平衡,术中补充失血。
4.术后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联合用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脑细胞康复。
5.对症治疗。
辅助检查:
1.结合病史,血红细胞、头颅X线摄片可提供部分诊断依据。
2.头部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可确诊,定位、定性率高。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并能显示肿瘤的血液供应及引流血管,前者属无创检查,后者则在肿瘤血供的显示上更具优越性,并可介入栓塞。
3.治疗过程可能反复使用部分基本检查。
疗效评价:
1.治愈:肿瘤全部切除,颅高压症状消失,小脑症状改善。
2.好转;肿瘤未能切除,单纯引流囊肿或行分流术,颅高压症状改善。
3.未愈:肿瘤未切除,症状无改善。【相关论坛】【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