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西医称柏格氏病(Buerger’sdisease)病,中医称“脱疽”,又叫“脱节病”,“十指零落”。2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古典医书《黄帝内经》中《灵枢痈疽篇》就有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否则死矣。”这说明此病危害性是不可忽视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原因,经长期临床观察研究,因患肢长期受寒冷冻伤,冻伤后患肢出现麻木怕冷,长期寒冷冻伤,反复冻伤后用热水浸泡,热水烫患肢容易产生患肢足趾(手指)疼痛,血栓形成引起足趾麻木,血管痉挛,最后导致血栓阻滞血管壁引起血管内膜增厚,血液粘稠粘附在血管壁上血管收缩,血管变狭窄,血管血栓形成,久而久之导致血管闭塞,足趾血液循环差,血液减慢,足趾皮温降低,出现足趾麻木怕冷。发白发紫发潮红,完全闭塞引起缺血干性坏死。一般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25—45岁之间较多见,最高年龄发病92岁。那么,为什么脉管炎病人绝大多数为青壮年男性,而女性很罕见呢?据认为,这与青年发育期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性激素对发病也有重要关系,可能男性激素容易促使血管发生病变,而女性激素则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年研究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有关。总之,它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为多种综合因素,如精神刺激、情志不舒、饮食失节、劳伤虚损、禀赋素虚以及寒冻等,可使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心、肾、脾的亏虚,导致经络、气血功能紊乱,气滞血瘀,经络瘀阻,最后引起发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主要侵犯四肢血管,以下肢中、小动脉最多见,单独发生于上肢的罕见,也有发于上肢的患者。此病早期为动脉内膜发炎、增生,以后逐渐形成血栓,发生血管腔的狭窄或闭塞,血脉流通受阻,出现肢体血液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晚期则发生肢体溃疡或坏疽。其发病过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局部缺血期):病人的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出现间歇性跛行,走路时足与小腿肚酸胀及有疲累感,足掌“发板”,硬胀不适,或发生胀痛、抽痛;稍作停顿或休息,则症状迅速缓解消失。此后,患足耐寒能力降低,冬季症状加重。有些病人的小腿和足部常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肢足背A动脉(即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些早期肢体缺血症状,往往被病人忽视,以致延误了治疗。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缺血症状加重,有静止痛;且夜间疼痛剧烈,病人常两手抱足而坐,终夜难眠。患足潮红、紫红或苍白色,皮肤干燥、脱屑,汗毛脱落,趾甲生长缓慢,干厚脆硬;患肢出汗减少,常有肌肉萎缩,患肢足背A动脉(即趺阳脉)搏动完全消失。第三期(坏死期):患肢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趾部或足部发生溃疡或坏疽,多首先发生在足大拇趾和小趾,趾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可累及其余足趾,但大多数局限在足趾或足部。病人可有高热,意识模糊,消瘦无力,身体衰弱,出现黑苔。有的因严重肢体坏疽,被迫截肢,造成终身残废。此病中医辨证论治分为五型,即:(1)阴寒型:患肢喜暖怕冷,冰凉,皮肤苍白,舌质淡,脉沉细或迟。(2)血瘀型:患肢固定性疼痛,呈紫红或青紫色,或有瘀斑,苔薄白,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脉沉细涩。(3)湿热下注型:肢体发红、肿胀、疼痛,或发作血栓性浅静脉炎,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4)热毒炽盛型:肢体溃烂、坏疽,红肿热痛,发热,苔黄燥,舌质红绛,脉洪数。(5)气血两虚型:病人身体虚弱,面色萎黄,消瘦无力,或创口久不愈合,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脉管炎的预防主要是消除对人体的有害影响,应防寒,防冻伤,患肢冬天注意保暖,防止外伤,忌服五辛、牛、羊、狗、虾、蟹、公鸡、笋子,禁烟酒,禁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