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隐球菌病
重要病理改变
a新型隐球菌的酵母细胞HE染色呈淡蓝色或淡红色,2μm~20μm大小,具有相对薄的壁和多样形状如圆形、卵圆形、新月形或杯形,
b常在一个视野内就可同时看到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孢子,其内部结构HE染色不能显示,
cHE染色也不能使荚膜着色,在组织细胞和巨细胞内的孢子常有一清楚的晕,示荚膜的位置所在,2μm~10μm或更宽,
d粘蛋白卡红染色可使荚膜染成鲜红色,美蓝和阿新蓝染色使荚膜呈蓝色,而用PAS和Grott染色则分别染成紫红色或黑色,有时因用福尔马林固定而使荚膜皱缩,染色后菌体外观呈刺状,
e组织中的孢子可出芽,单个或多个,芽颈细,有时见芽管和假菌丝,但从未发现真菌丝,
f病原体主要见于组织细胞和巨细胞内,也可游离于组织中。
一般病理改变
a表皮或缺损,或呈不同程度的棘层肥厚,偶或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b病变主要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
c呈胶原性或肉芽肿性两种组织反应,前者炎症反应轻微或者缺如,后者出现伴坏死和出血倾向的肉芽肿性炎症,
d为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偶见化脓性与肉芽肿性混合型炎症,
e上述二型病变亦可见于肺、脑、脊髓、肾上腺、淋巴结、乳腺、骨及其它器官,侵犯脑与肺组织时有时可形成囊肿样结构,有大量菌细胞聚集于腔隙内,
f酵母细胞2μm~20μm大小,圆形、卵圆形、新月形或杯形。
a多见于白血病、淋巴瘤、糖尿病、结缔组织病以及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年龄以30岁~60岁最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比1,
b病因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
c皮损多见于四肢、胸背和面部,
d皮肤粘膜受累,约占本病的10%~15%,皮损呈多形性,诸如痤疮样、丘疹、糜烂、结节、脓肿、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盘状红斑狼疮样或蜂窝织炎样损害,
e可累及脑、脑膜、肺及全身各脏器,
f皮损可自行消退或用两性霉素B治愈,预后较好,
g隐球菌大量入血可引起寒战、高热昏迷等败血症表现,此时病情凶险,后果严重,常迅速死亡,
h分肺隐球菌病、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皮肤粘膜隐球菌病,骨隐球菌病及内脏隐球菌病等类型。
临床鉴别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Busse-buschke病(Busse-buschke'sdisease)
欧洲芽生菌病(Europeanblastomyc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