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足趾发凉怕冷,呈苍白色或紫红色
综合 知识 问诊 找药品 文章

周黎丽擅长诊断治疗 闭塞性动脉硬化, 伯格氏...

简介山东中医药大学1984年毕业,从事周围血管疾病专业2.主治疾病:各种周围血管疾病主要科研领域: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和其它无创伤检查在周围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用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及其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的关系,达到对各种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简便、无痛苦,并给治疗措施和方案提供可靠依据。3.学术优势、特长与创新:(针对从事专业,阐明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优势与特长,提出对某些疾病的独到的理论见解、理法方药及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从事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周围血管疾病检查及中医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周围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较高的学术水平、临床应用和科研价值,由于本项技术较难掌握,至今,在本省仍属技术领先地位。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与周围血管疾病容易混洧的有关疾病,如引起下肢和小腿肿胀的各种疾病的鉴别,这一难题进行研究,特别是论文《超声诊断淋巴水肿》在全国为首先发现和描述,受到行内专家的重视。4.主要科研成果及论著、论文:科研:本人承担省科委立项的科研课题:“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周围血管疾病检查及中医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获得1999年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省科委科研课题“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毒感染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获得1999年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著作: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者之一)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者之一)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者之一)1.论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益气活血法对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态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3.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超声诊断淋巴水肿(中国超声医学杂志)5.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周围血管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综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饮食调理

饮食不节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如营养缺乏,饮酒造成脾肾失和),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以绝生痰之源。在缓解期,药膳疗法通常以补益肺、脾、肾为主,不宜进食鲤鱼、虾、蟹、生鸡等“发物”。急性感染期,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应戒辛辣、燥热之品。饮食疗法应结合辨治情况运用。1.血瘀阻络型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肤苍白,持续胀痛,无溃疡),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鸭、鹿血、山碴、桂枝、桂圆肉;忌生冷。2.热毒伤络型病人(反复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趾端可发生坏疽及溃疡)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消化食品)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茶、梨、西瓜、马齿觅等。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或用荷叶、竹叶、鲜车前煎汤代水。3.气血两虚型患者(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缩,皮肤枯皱脱屑,创面经久不愈)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天天营养网>>疾病与营养,更多精彩: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验方秘方

脉管炎,中医称为脱疽,甚者溃烂发臭,临床颇觉棘手,《傅青主秘方》顾步汤甚效。

《自我调养巧治病》

《自我调养巧治病》>普外科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常见的周围动脉慢性闭塞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小动脉,以下肢血管为主。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目前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吸烟与本病有密切关系,还与寒冷、潮湿、感染、性激素、创伤有关。此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数年后逐渐趋于严重。临床上初期多出现患肢麻木,发凉、酸胀、间歇跛行,后期上述症状加重,可出现患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可出现高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归属“脱疽”范畴。其病因病机是指由于内伤如情绪激动,外感如严重涉水,外伤以及吸烟等,致使肝肾不足,寒混凝聚,淤阻经络,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一)起居调养法保持乐观情绪,严禁吸烟,防止受寒、受潮及外伤,注意保暖,适当休息,病变部位不宜热敷,患肢抬高45度。(二)药物调理法(1)毛冬青120~180克,猪蹄1只或猪骨适量,水煎3~4小时,每日分3次服完,坚持1~3个月。(2)赤小豆60克,红枣5枚,红糖适量,煎水代茶,每日1次。(3)初期可选用冲和膏外敷;或当归15克,桑枝30克,威灵仙15克,水煎熏洗,每日1次;还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等分研粉,蜜调,敷于患肢涌泉穴,后期出现溃疡,可外敷生肌玉红膏保护伤口。(三)针灸调养法取大椎、身柱、命门、腰阳关、足三里、阳陵泉。采取大椎透身柱,命门透腰阳关,留针5小时;足三里、阳陵泉,强制刺激不留针。取病变局部阿是穴为主穴,配血海、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委中、承筋、复溜、太溪、昆仑、中脉、八邪、曲池、外关等穴。每次选用3~5穴,施灸10~20分钟,每日灸1~3次,10次为1个疗程。(四)按摩调养法患者仰卧,在患肢上进行常规按摩,自足跟向大腿按揉、提拿,至腹股沟,向足跟部按揉、直推3~5次,并摇转踝部1~3分钟。(五)饮食调养法菊花、槐花、绿茶各3克。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浸泡5分钟,频饮,每日数次;菊花3克,生山楂片、草决明各15克,沸水冲泡,盖严温浸半小时,代茶频饮;花生米适量,陈醋适量,将花生米浸入醋中24小时食用,每次10粒。每日3次,连用90天为1疗程;山楂15克,荷叶12克,水煎代茶饮。(六)气功调养法平行站立,入静1分钟,意守涌泉穴,沉肩垂肘,两手心向上握空拳,随内气先向下、外,再向上、内,成圆形似车轮船转动。意念设想丹田有一股气暖暖流入双下肢;用意念将气从涌泉吸入丹田,然后由督脉下降,沿双腿后下达脚跟,回归涌泉,并使病气从十个足趾排出。呼吸应松静自然、快慢均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防治---概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在祖国医学里属“脱疽”范畴,是一种累及血管的非化脓性炎症和血栓闭塞性病变,主要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为主,呈周期性、断节性改变,全国各地均有发病而以北方较南方多见。据估计我国现有TAO病人约25~30万人。绝大多数为男性吸烟者,女性少见,常发生于青壮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obliterans,TAO)在祖国医学里属“脱疽”范畴,是我国常见的周围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之一。过去其发病率仅次于下肢静脉曲张,占周围血管病的第二位,目前已逐年减少,具体尚无准确的统计。但明显少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该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具有周期性、节段性、非特异性炎症的特点,受累血管管壁增厚、弹性减弱、血流通过缓慢,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肢体出现缺血症状:患肢麻木、疼痛,甚至溃疡坏疽。病变的动脉所伴行的静脉及浅表静脉也常累及。病变绝大多数发生在下肢,心、脑、胃、肠等血管发生病变甚为罕见。1908年LeoBuerger报道本病的病理变化,所以又称Buerger病。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减少趋势,但亚洲地区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由于本病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青壮年,截肢致残率较高(6%左右),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周围动脉疾病。TAO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但以黄河以北地区多见;国外欧美发病率只占周围动脉疾病的1%~4%,但在中东和远东,本病较为多见,中国、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则为常见病之一。心脑康网(www.xnkang.com)转载方请注明来源于本网站或保留此版权信息。

自拟中药汤方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0例

自拟中药汤方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0例,药学论文,医药学论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obliterans,TAO)发表:(2006-05-1609:15);最后修改:2006-07-2001:07;栏目:[疾病知识]作者:;【阅读:1125】【留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obliterans,TAO)是动脉和静脉同时受累的全身性血管疾病,是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女性很罕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肢体动脉闭塞后,引起肢体局部缺血所致。患者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常从一侧下肢开始,首先在足趾端发病,以后累及对侧下肢,再逐渐累及上肢,但单独发生在上肢者比较少见。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一般可持续数年或10多年以上,病情比较稳定,或呈进行性周期性发作,患肢处于慢性缺血状态。但也有多年病情稳定,由于在肢体动脉高度狭窄的基础上发生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而突然发作症状加重,肢体严重缺血,甚至发生单侧下肢或两下肢(股部、小腿、足部)广泛严重坏疽的。累及脑、肠、心、肾等部位血管者极为罕见。一般都是在四肢受累后或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而最后侵犯其他部位、脏器的血管。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缺血的症状,而症状的轻重则决定于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肢体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在发病的早期,病人常有肢体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疲累、紫绀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可出现皮肤瘀斑而发生皮肤坏死,甚至发生肢端溃疡或坏疽。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在病变活动期血液流变学检查常有血液粘度、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性、纤维蛋白原值等异常;血液凝固学检查可有纤溶活性下降、AT-Ⅲ下降、6-酮-PGF1α/TXB2比值异常;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抗动脉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等检测有阳性发现,对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意义。病人肢体溃烂时,可有红细胞沉降率加速,当病情好转或肢体溃烂稳定,创口逐渐愈合时,则红细胞沉降率逐渐恢复正常。肢体X线平片可见骨质普遍疏松,如足部有坏疽或溃疡时,可发现骨髓炎、骨破坏。在非创伤性血液动力学检查方面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资料,如肢体多普勒超声、节段动脉压、踝/肱压力指数、肢体血流图和肢体血管彩色超声等检测,可以确定肢体动脉闭塞部位、程度、肢体组织血流状态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对了解病变程度,估计预后可提供帮助,但对诊断该病无特异性意义。  诊断要点临床工作中,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主要包括有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格检查,再结合有关辅助检查等,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1.询问病史应注意了解的情况:①绝大多数为男性,发病年龄为青壮年(20~40岁);②发病诱因和寒冷等,病人多有长期严重的吸烟嗜好,在寒冷季节发病;③多发生于下肢,多有数年的慢性演变过程,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主要在足跖部和小腿,受寒冻疼痛加重;④肢体发凉、怕冷,呈持续性苍白、紫红色;⑤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发作的时间和部位;⑥肢体营养障碍改变,如皮肤干燥、脱屑,趾甲生长缓慢,汗毛脱落等;⑦溃疡和坏疽的部位,多首先发生在足拇趾和小趾,缓慢向足后部发展,多呈干性坏疽;⑧严重肢体坏疽继发感染时,常有全身反应等。2.体格检查临床检查时要认真仔细,除一般情况外,对肢体检查特别重要,应注意:(1)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如患肢冰凉,呈苍白色,为寒瘀;患肢皮肤紫红,或有瘀斑,为瘀血等;(2)肢体营养障碍改变,如皮肤干燥,趾甲干厚,汗毛脱落,肌肉萎缩等;(3)溃疡和坏疽的部位、范围,创面的肉芽和脓液情况,坏疽界线是否清楚;(4)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时,在肢体皮肤上可见到发红的硬结、索状物;(5)肢体发生缺血性神经炎时,可见局限性皮肤麻木区,或感觉、痛觉完全丧失;(6)舌苔和脉象变化,如舌质红绛或有瘀斑,为血瘀证;舌质红绛,苔黄,为实热证;舌质红绛,苔黑,为热毒证等;脉象多为沉、细涩;(7)检查四肢动脉搏动情况十分重要,以确定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  3.实验室检查与其它检查当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后,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进行有关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如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凝固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对诊断和判断病情均有价值。目前,临床上多应用无创伤性血管检测方法,如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肢体血流图检查和微循环检查等,以及X线检查(动脉造影)等,可以明确肢体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范围,肢体侧支血管形成和血流状态,对临床诊断和判断病情的轻重,临床疗效观察等均具有重要价值。真情互动,网上咨询!疾病知识简介相关文章本文留言

护士外科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病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或TA0,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

古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

古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 来源:周围血管健康网作者:周围血管健康网日期:2009年05月24日访问次数:双击滚屏 本病早在公元前3~5世纪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经・痛疽》篇中述:“发于足趾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指出了“脱痈”的临床特点、危害性以及其于手术治疗的重要性,也是目前人类对本病的最早记载。汉・华佗《神医秘传》载有:“此症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内服金银花三两,元参三两人,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病临床坏疽发生过程,以及内服中药和外治方法。上述的四味清热解毒、活血养阴药物,被后世称为“四妙勇安汤”并一直应用至今,是极其宝贵的医学经验总结。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和南北朝南齐・龚庆宣著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均有本病记载,但不够详细,基本同《灵枢・痈疽篇》,首先将“脱痈”改称为“脱疽”,并记载了针灸疗法。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治疗方法,主张:“毒在内则割,毒在骨则截”的手术治疗方案。延至明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形成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治疗及预后等一系列的系统认识,涌现了大量著名专家和专论。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脱疽论》载:“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昔厚味膏梁熏蒸脏腑,丹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故手足乃五脏枝干。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侵蒲,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炼,其秽异香难解)。”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症状、治疗及预后记载可谓最详细。如:“起病不渴,口润舌和,性志寻常,无妄暴急,循礼为吉”。若“未疮先渴,喜冷无论著,昏睡舌干,小便频数……”为凶。除内服中药外,还主张应用针灸、外用药粉和熏洗等方法。并提出手术处理,“若割取之后,黑色仍漫,痛肿尤甚,败恶无脓,口干舌硬,精神不爽,食不知味者终死”。明代医家薛已《外科枢要》载:“脱疽谓疔,患于足或足趾,重者溃脱,故名之。亦有患于手,患于指者。”“若元气虚弱……患处不溃,若黑黯上延,亦多致死。”陈文治《疡科选粹》载:“脱疽发于足趾,溃则自脱,故名脱疽,难治。……如见赤黑治之不效,急去之。同于大手指疽,或云唯大趾名脱疽,其余名敦疽。”李挺《医学入门》载:“脱骨疔,以其能溃脱也。”其中薛已主张隔蒜灸,认为:“夫至阴之下,血气难到,毒易腐肉,药力不易到……不若隔蒜灸。”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称为脱骨疽,并提出用温药治之,如“凡手足之无名指,患色白而痛甚者,脱骨疽也……大人以阳和汤。”他强调外科疾病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主张“脱骨疽”以内服阳和汤、犀黄丸和小金丹治疗。清・鲍相H的《验方新编》载:“脱骨疽,……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足背腿膝,腐烂黑陷,痛不可忍。”并主张应用四妙勇安汤治疗。清・《马培之外科医案》记有“古书谓丹石温补,膏粱厚味太过,肺腑燥热,毒积骨髓,则生脱疽,盖粱贵之疾也。碑然农夫童樨,间或有之,岂亦得于丹后石家庄温补膏粱厚味乎?……又感到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久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有落数趾而败者,有落至踝骨不败者,视其禀赋之强弱,要皆积热所致,以养阴清火为主。”提出了寒冷因素是脱疽的主要发病原因。此两段描述很似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期和后期,清・祁坤《外科大成》将病变发生在大趾的称为脱疽,发生于其他四趾的叫敦疽,其说“惟大指为脱疽,其余足指患之则为敦疽。”与明・陈文治观点相同。清・陈士铎《洞天舆旨》采用顾步汤,大补气血,以扶其正,解其毒,对“脱疽之生,止四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也,非虚而何?”此外,吴谦等《医宗金鉴》,邹五峰《外科真诠》,顾世澄《疡医大全》,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中,均有关于“脱疽”的论述。解放以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努力发掘整理祖国医学遗产,积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54年,河北沧州应用四妙勇安汤治疗脉管炎取得显著疗效,受到赞扬和肯定;1960年在河北召开了华北地区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交流会,进一步发掘和整理了中医中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1971年在济南又举办了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经验交流会和学习班,进一步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工作。据报道西方医学目前对脉管炎病人的截肢率尚在10%~20%,而我国已降低至1%~2.5%。近年来,中药注射液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川芎嗪、丹参注射液、脉络宁等都有一定的疗效。中药方剂和中成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血管、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等多方面作用,而有较好的效果。但总体上,中药研究没有明显进展,缺乏更精纯和高效的单体中药和中成药问世,所以中医治疗效果慢和中药方剂不便推广的局面目前尚未能改变。因此中药治疗尚需在制剂和肯定药效方面努力进取。顶一下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脉管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脉管炎血液高凝学说脉管炎自身免疫调节障碍古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