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人类的一种基因型遗传代谢缺陷,是由于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导致婴儿不能代谢奶汁中乳糖分解生成的半乳糖。这是血和尿中半乳糖增多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99健康网疾病查询栏目为你提供详细的半乳糖血症概述,半乳糖血症症状,半乳糖血症治疗
默克诊疗手册第十九章儿科学第二百六十九节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主题 先天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低下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由垂体功能减退引起的身材矮小 各种原因引起的身材矮小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男性性腺功能减退 先天性糖代谢异常 氨基酸代谢异常 先天性糖代谢异常 先天性的以血液中半乳糖浓度升高为特征的糖代谢异常,这是由半乳糖逐步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基因缺陷所致. 半乳糖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见图269-1.临床表现根据酶缺陷的部位而不同.半乳糖激酶缺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1/40000.半乳糖激酶的基因在第17对染色体的长臂(17q21-q25).在这种疾病中,半乳糖累积并通过旁路途径还原成半乳糖醇,导致晶状体纤维渗透性损害.随着摄入半乳糖或含半乳糖的碳水化合物,最常见的是摄入乳糖,早期就发展成白内障.肝脏和肾脏的损害以及神经系统的异常不会出现. 任何有白内障的儿童都应考虑这一诊断.患者摄入含乳糖饮食后尿中出现葡萄糖还原产物,应迅速进一步诊断性地检查血液或尿中是否存在半乳糖,以及半乳糖激酶的缺失和红细胞中是否出现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治疗用去除半乳糖的饮食.经典半乳糖血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1/62000,基因携带者为1/125.尿苷转移酶基因位于染色体9p13,它有很多异构体.白人患者中约70%的尿苷转移酶缺乏是由于一种常见的错义突变,Q188R.严重的代谢异常是由于1-磷酸半乳糖(来源于饮食中的半乳糖)堆积所致,它影响许多正常的代谢过程,引起肝细胞和肾小管损伤. 典型半乳糖血症的婴儿出生时正常,但经母乳或含乳糖的配方奶喂养几日或几周后出现厌食和黄疸.常常有呕吐,生长停滞,肝脏肿大,败血症,并能迅速致死.蛋白尿,氨基酸尿以及肾脏范科尼(Fanconi)综合征可引起水肿和腹水.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患儿持续存在体格发育迟缓和智能落后,许多还有白内障和佝偻病.大多数女性患者卵巢发育不良. 广泛地进行新生儿筛查,红细胞中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降低和1-磷酸半乳糖升高可作出早期诊断.根据尿中存在非葡萄糖还原物质(半乳糖和1-磷酸半乳糖)可考虑半乳糖血症的诊断,并通过组织和细胞(如红细胞和肝脏)中尿苷转移酶的缺乏加以确诊. 治疗包括从饮食中去除所有的半乳糖来源,最重要的是乳糖,它存在于所有的奶制品中和许多食物甜味剂中.虽然去除半乳糖的饮食常可预防急性中毒,但是长期的并发症(如生长不良,语言和神经异常,智能落后)仍常见.许多患者需要补充钙和维生素.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缺乏 这种缺乏(由于位于染色体1p36-p35表异构酶基因异常)有两种表现型:一种良性型和一种类似转移酶缺乏型.两型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日本,良性型的发病率是1/23000.更严重的类型还没有可靠的数据. 良性型的表现似乎只局限于红细胞和白细胞,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另一型是由于经焦磷酸酶作用由尿苷二磷酸半乳糖转化到1-磷酸半乳糖的堆积(图269-1).这一型在临床上与经典半乳糖血症鉴别困难.虽然患者对限制乳糖的饮食反应良好,但摄入一些半乳糖对保证许多代谢过程中尿苷二磷酸的供给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组遗传性疾病,其起因是参与糖原合成或分解的多种酶中有一种或几种缺乏,以异常量或异常类型的糖原在组织中沉积为特征. 糖原贮积症(GSD)主要影响肝脏(GSDⅠ,Ⅲ,Ⅳ,Ⅵ)或肌肉(GSDⅤ,Ⅶ---表269-4).除了GSDⅥ为性连锁遗传外,其余类型的均为染色体隐性遗传.GSD的发病率约为1/25000,但这可能估计过低,因为某些类型的糖原贮积症仅引起极轻的代谢紊乱而未被诊断. 症状和体征是由于糖原或其他中间代谢产物堆积,或者由于缺乏糖原分解的终产物,特别是葡萄糖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度以及发病年龄随受累酶系统在特异器官中的表达而不同(表269-4).GSDⅡ影响所有的器官并伴有广泛的神经肌肉受累,包括心肌(参见第184节肌病). 糖原和某些中间产物沉积在组织中可以通过无创性的MRI检出.对受累组织的活检可显示特异酶的缺乏从而明确诊断. 治疗以肝脏受损为主的GSD,可少量多次地喂以碳水化合物以直接预防低血糖和乳酸酸中毒.生的玉米淀粉能使血糖稳定并减少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并可以达到追赶性生长.还可以选择持续在前一天的晚上鼻饲提供葡萄糖.GSDⅣ可以经肝脏移植治疗.别嘌呤醇可用于预防痛风和肾尿酸性结石. 治疗以肌肉受损为主的GSD,限制无氧(局部缺血)锻炼.高蛋白饮食对某些患者有帮助.
目的: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高半乳糖血症幼鼠发病早期晶状体的病理改变,探讨高半乳糖血症发病过程中晶状体结构的改变过程. 方法: 应用Wistar大鼠幼鼠采用腹腔注射半乳糖的方法诱发高半乳糖血症,在发病早期
半乳糖血症是由于半乳糖代谢途径中酶的遗传性缺陷所造成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62000,可依据酶缺陷不同分为3型,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以半乳糖-l-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缺乏型最为多见,且病情严重。
食物中的半乳糖主要来自奶类所含的乳糖。哺乳婴儿所需能量的20%由乳类中的乳糖提供。正常情况下,乳糖进入肠道后即被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经肠粘膜吸收。半乳糖被吸收后在肝细胞内先后经半乳糖激酶(GALK)、半乳
这里提供半乳糖血症的医生的临床表现,症状,病症,病征,病因病理,并发症,诊断鉴别,用药;半乳糖血症的医生的治疗,护理,保健,诊疗,预防,禁忌;半乳糖血症的医生的药物,药品,器械,药方,偏方,处方,特效药,新药,特药,中药,
北京东城中医院,风湿病专业医院,特色科室有:风湿科,妇科,肿瘤科,中医疑难病科等。中研名医堂特约专家:冯兴华,危北海,孟竞壁,汤嗣标,王肃季,方中等中医名家每天出诊,提前预约享受挂号费半价优惠.
半乳糖血症,喂养: 半乳糖血症如何喂养
出生后几周、肝脏病包括胆汁淤积、广泛脂肪变性、无炎性细胞浸润,以后有假胆管形成、假腺体增生,肝细胞破坏,假腺体增生是半乳糖血症的特点,但无特异性。随疾病进展出现细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始于门脉周围,以后向门脉区延伸构成桥状联接,以后形成再生结节,在肝硬化过程中其变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相似,在整个病变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除肝脏病变外,肾皮质、髓质连接处肾小管扩张,门脉高压可致脾肿大,脑部病变轻微。疾病严重程度差异很大,某些患儿于第一次哺乳后即可出现急性、暴发性疾病,而更多的则表现为亚急性经过。消化道症状,包括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呕吐、低血糖。约2~5周出现腹水,出生后几日内即可出现白内障,如怀孕期间母亲食乳过多,则婴儿出生后即可有黄疸。典型者在喂给乳类后数天即出现呕吐、拒食、体重不增和嗜睡等症状,继而呈现黄疸和肝脏肿大若不能及时诊断而继续喂给乳类,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在2~5周内发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等终末期症状。如用裂隙灯检查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晶体白内障形成。约30%~50%在病程第1周左右并发大肠埃希杆菌败血症,使病情更加严重未经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儿大多在新生儿期内夭折。少数患儿症状可较轻微仅在进食乳类后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但如继续使用乳类食物则在幼婴儿期逐渐呈现生长迟缓、智能发育落后肝硬化和白内障等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