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息肉样损害
综合 知识 问诊 找药品 文章

结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结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由于一部分的肠道黏膜容易过敏,长期的腹泻或便秘都会引起结肠息肉的发生。结肠息肉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

惊!胆囊息肉也会“传染”

胆囊息肉虽然没有“传染性”,但可能与平时生活、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关系,两表兄妹可能就是属于这类型;从医学上分析胆囊息肉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胆囊结石的长期刺激和损伤所导致的胆囊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

胆囊息肉——易被忽视的”小疙瘩“

生活中,像林先生这样患有胆囊息肉的人还真不少,特别是刚刚体检后,很多人对此非常关注,纷纷打听,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会恶变吗?胆囊息肉得做手术吗?

得了胆囊息肉都要"挨一刀"吗?

虽然胆囊息肉是常见多发的胆道疾病,然而对它的治疗却困扰了不少上了年纪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消除息肉癌变的机会,然而手术的风险也是不容忽略的因素。到底是否所有胆囊息肉都需要“挨一刀”才能根治呢?

胆囊息肉不能随便”切“

一般来讲,大多胆囊息肉是良性的,而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不太大,因此很多人平时都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对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病变,原则上不考虑手术,强调B超动态观察,每4~6个月要做1次检查,发现有增长趋势者,还可缩短复查期。

预防胆囊息肉 健康生活很重要

胆囊息肉是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的总称,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特别是B超检查的普及,胆囊息肉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人群发病率超过5%,其中2%患者会发生癌变。

胆囊息肉中青年高发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

胆囊息肉必须手术切除吗?

肝胆专家通过临床检验发现,真正的胆囊息肉相对较少,多是胆囊黏膜的固醇沉淀(胆囊结石的早期),症状仍然为右上腹不适、疼痛、消化不良等。B 超可见隆起病变。

大肠息肉会癌变吗

  有一病人大便中经常带有一些鲜红血液,到医院看了肛肠科,医生对他做了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是大肠息肉,便取下一块息肉送病理科检查。病人十分担心大肠息肉以后会演变成大肠癌,医生告诉他,像他这种类型的大肠息肉基本上不会发生癌变。后来病理切片的结果与医生的预诊相符,病人这才放下悬挂着的心。  大肠息肉,是在大肠黏膜内向肠腹腔中隆起的像紫葡萄样的肿物。大肠内只有一颗息肉者称为单发性息肉,有两颗以上者称为多发性息肉;至于多得像葡萄串那样的息肉,则称为息肉病,不过,那毕竟是十分罕见的。那么,大肠息肉会不会发生癌变呢?对于这个问题,既不能简单地说“会”,也不能笼统地回答“不会”。  为什么呢?因为这与息肉的类型密切相关。大肠息肉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腺瘤,有可能发生癌变,叫作肿瘤性息肉;还有一类基本上不会变成癌,称为非肿瘤性息肉。事实上,即使是会发生癌变的腺瘤,也并不是百分之百会演变成癌,因为它也有容易变癌和不容易变癌的区别,这与癌瘤的种类有关。从病理组织学上看,腺瘤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叫腺管型(以脉管结构为主),一类称绒毛腺型(以绒毛结构为主),第三类叫混合型。在这三种类型中,绒毛腺瘤最容易发生癌变,其次是混合腺瘤,腺管腺瘤的癌变率极低。此外,腺瘤体积越大,越容易发生癌变;无蒂腺瘤较有蒂腺瘤更易癌变;扁平,分叶状的息肉较易癌变;腺瘤数越多,癌变机会也越多。  大肠息肉在病程初期时没有什么症状。随着息肉不断增大,就会发生大便带血现象。患大肠息肉的病人,大约有70%会出现大便带血。由此可见,便血是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症状。当发生了便血又能排除痔疮、肛裂等常见的肛肠疾病之后,就应该做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尤其是纤维结肠镜检查。当发现小息肉后,可以立即用活检钳咬掉;如果息肉大的,可用特制的圈套器套住息肉,再通过高频电流烧灼切下,送病理科做切片检查。根据病理切片检查的报告,可以知道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息肉。  要预防大肠息肉的癌变,降低其癌变发生率,就得少吃肉,少吃脂肪,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正常的大便习惯。40岁以上的又爱吃肥肉和油腻食物的中年人,更需努力改变进食习惯。这对预防大肠腺瘤的发生率和降低癌变率,是十分重要的。上一篇文章:从直肠息肉到直肠癌瘤下一篇文章:大肠息肉经常复发怎么办+热门文章+・预防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怎么办?・吃白果谨防中毒・白果的药用及中毒急救・谨防食用凉拌菜中毒・服用威灵仙应小心中毒・当心吃扁豆中毒・吃鸡肝  为什么中毒了・百草枯中毒救治必须快・吃白果谨防中毒+推荐文章+没有推荐文章+相关文章+

内镜下诊治大肠息肉546例临床分析

内镜下诊治大肠息肉546例临床分析日期:2008-07-14 来源:河北医药 点击:432我院应用纤维结肠镜OlympusCFP40型及电子结肠镜OlympusCFQ260型共检查3076人,现报告如下关键字:内镜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46例大肠息肉患者,男327例(59.89%),女219例(40.11%);年龄3~20岁22例,21~30岁32例,31~40岁68例,41~50岁106例,51~60岁149例,61~70岁113例,70岁以上56例。以31~70岁之间较高,占79.85%。  1.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有便血、脓血便,腹痛,腹泻或排便习惯改变。  1.3大肠息肉的内镜观察  1.3.1大小与形态:共切除息肉1357颗,单发息肉359例,(65.75%),多发息肉187例(34.25%);恶变息肉14例(2.56%),恶变息肉多呈分叶状,表面粗糙不平,糜烂出血,深红色较污秽。未发生恶变息肉与正常黏膜颜色相同。直径大于2cm36颗(2.65%),1~2cm152颗(11.2%),小于1cm1169颗(86.15%);有蒂息肉410颗(30.21%),亚蒂息肉378颗(27.86%),无蒂息肉569颗(41.93%)。  1.3.2部位:发生于直肠281颗(20.71%),乙状结肠437颗(32.20%),降结肠142颗(10.46%),横结肠275颗(20.27%),升结肠160颗(11.79%),回盲部62颗(4.57%)。2.结果  2.1病理分型炎性息肉144例(26.37%),增生性息肉65例(11.91%),腺瘤性息肉337例(61.72%)。腺瘤中管状腺瘤183例(54.3%),绒毛状腺瘤41例(12.17%),绒毛管状腺瘤113例(33.53%);腺瘤恶变14例(4.15%),其中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为19.51%(8/41),绒毛管状腺瘤次之,为3.54%(4/13),管状腺瘤最低为1.09%(2/183),本组非肿瘤性息肉未发现有恶变。  2.2内镜下息肉切除本组538例行内镜下治疗,共摘除息肉1357颗,有蒂或无蒂息肉用圈套器行高频凝切819颗,无蒂息肉用活检钳直接钳除538颗,无并发症发生。3.讨论  内镜检查是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同时也是治疗息肉的最佳手段,是减少结肠癌发生的有效措施。大肠息肉多发于左半结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其检出率分别是21.9%~37.7%和40.4%~62.9%,本组资料为20.71%~32.2%,左半结肠为83.64%,与文献报道相近,多发性息肉的检出率34.25%,因此在结肠镜检查时,即便是远端发现息肉,也应行全结肠镜检查,以免漏诊。  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为基础,将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肿瘤性即为腺瘤性息肉,本组资料腺瘤性息肉占61.72%。大量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大肠癌是腺瘤癌变的,其癌变率为1.4%~9.4%,整个癌变过程约需10年左右[1]。根据病理学类型,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Morson发现三者占75%、9.7%、15.3%;癌变率则分别为4.8%、40.7%、22.5%,本组资料14例各类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比例与之相近。有学者认为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30%[2]。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一经发现应及时切除。大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结肠镜下息肉高频电凝切术,电凝烧灼术、亚离子凝固术及钳除术具有简单、安全、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近年来,已基本取代开腹手术[3]。我院9年来共检出大肠息肉546例,其中8例癌变者行肠切除,其余用圈套器高频凝切法切除带蒂或亚蒂息肉,用活检钳直接钳除无蒂息肉,共切除息肉1357颗,未出现并发症。本组遵循见瘤即切,预防恶变。有学者认为[2]腺瘤性息肉需经2~3年其体积才能较原来增大1cm,经7~10年才能发展成大的结肠癌。因此第一次术后监测应在第3年进行,单纯小息肉与大的多发性息肉术后,患者肿瘤的危险性有显著差异(后者要高),且复发息肉大部分是管状腺瘤,对于小于1cm的管状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可以不随访[4]。对于年龄大于40岁,息肉直径大于1cm且有重度异型增生及多发性息肉应在半年内首先复查,阴性者每年复查,连续2年,仍无病变者可延长3年1次。对于腺瘤恶变治疗者的随访应于1~6个月之间进行。必要时残端活检检查是否有癌组织残留。复查可发现初次检查的遗漏及复发病灶。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并及时处理。定期结肠镜随访,对大肠癌的早期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MorsonBC.Gensisofcolorectalcancer.ClinGatroenterol,1976,5:505525.2陈念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3.3崔西玉,黄燕霞,罗笑雁,等.2076例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及随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123124.4麻树人,张宁.胃肠道息肉及憩室病概述.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7173.加入MedChina网摘作者:张德龙刘红云=评论=暂无评论...发表评论:发表人:内 容:验证码:9522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