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的非药物性治疗
焦虑障碍治疗的进展2009-1-20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吴文源焦虑障碍是一组患病率较高的疾病。美国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为28.8%,大于1/4的人一生中至少会发作一次。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和上海焦虑障碍12个月患病率为2.7%。因此焦虑症对于各国的卫生保健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疾病经济负担。美国每年花费大约在425-466亿美元之间,占整个精神疾病30%左右,中国近期研究焦虑障碍患者年人均疾病经济负担为16509元,虽然低于美国的年人均经济负担,但也相当高。尤其是焦虑症合并抑郁患者,其治疗花费是高于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三倍多。在综合医院常见焦虑症合并躯体疾病,特别住院老年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到半数老年住院病人有严重焦虑症状。因此,掌握焦虑症治疗策略尤为重要。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焦虑障碍涵盖5项主要疾病:广泛性焦虑(GAD)、强迫症(OCD)、惊恐障碍(PD)、恐惧症其包括社交恐惧症(SA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近期已有多个国家分别对上述亚型制定出治疗指南和规范化治疗程序,规范各型焦虑障碍的治疗。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及国际精神药理规范治疗程序等,先后根据各国临床经验,推荐了焦虑障碍各亚型最佳治疗方案。对焦虑症治疗目标是提高临床治疗率,临床症状完全消失(Remission),社会功能恢复,加强长期随访,减少焦虑障碍复发率,改善预后。我们治疗原则是①根据不同亚型各临床特点选择用药②合并躯体情况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耐受性、合并症情况,因人而异个性化合理用药③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可用二种不同作用机制抗焦虑药,但不主张二种以上药物的联用④治疗期间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⑤对于妊娠和哺乳期用药必须权衡胎儿和婴儿暴露于药物的潜在风险与母亲不用药的内在风险。在焦虑障碍治疗中策略应该低剂量开始,1-2周后药物加量。对惊恐障碍药物加量慢,4-6周后可达推荐剂量,如果治疗8周疗效不佳应重新评估再用药问题。对强迫症用药范围均高于焦虑障碍的其它亚型。焦虑障碍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或是联合二种方法更有效?长期以来抗焦虑药物一直是治疗焦虑的主要药物,但因药物副作用及缓解症状不稳定,某些药物已不再是治疗的首选,如苯二氮卓类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如认知损害、精神运动性损害、白天镇静和嗜睡,高于其他治疗;可致药物依赖和戒断症状,尤在老年人群中此类负面效应更突出。另一方面因老年人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减少,药代比年轻人慢,因而加剧此药副作用,也是老年人认知损害高危险因素。多项研究证明会增加老年人髋关节骨折的风险。目前苯二氮卓类药仅短期和其他抗焦虑药物联合使用(如SSRI类),因能发挥其起效快作用。23项研究发现唇腭裂与妊娠三月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无存在联系,但妊娠晚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导致新生儿肌张力减退和撤药综合征,同时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被分泌到乳汁使婴儿发生镇静和体温过低。已有众多循证依据证实了5-羟色胺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SSRIs)能减轻焦虑症状或焦虑伴发的抑郁症状。SSRI药效明显,耐受性高,过量相对安全,尤其对老年人群适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SSRIs治疗焦虑障碍5种亚型的仅为帕罗西汀,舍曲林除无GAD适应症外4种焦虑亚型均为适应症。有循证资料证实20mg/日氟西汀优于安慰剂,Michelson对243名诊断惊恐障碍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10或20mg/日氟西汀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氟西汀20mg/日剂量组,惊恐发作频率、恐怖性症状和功能状况显著改善且疗效优于安慰剂、耐受性好。Bakish对54名惊恐障碍患者予氟伏沙明、米帕明或安慰剂治疗,显示氟伏沙明治疗组改善惊恐发作、Sheehan惊恐和预期性焦虑量表和总体印象改善优于安慰剂组,疗效与米帕明相当。近年由美国FDA批准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可作为临床一线应用抗焦虑药物。SNRIs类药物:文拉法辛由美国FDA批准治疗除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外的焦虑障碍,疗效显著,耐受性好。文拉法辛在长期治疗中稳定,副作用有恶心、头晕、嗜睡和口干,随时间增长,副作用会逐渐减少。2007年美国FDA批准度洛西汀为广泛性焦虑症用药,但尚需更多循证资料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SARIs类药:因有5-HT受体拮抗和再摄取抑制作用,可适应各种焦虑障碍,如曲唑酮(Trazodone)常用剂量100-200mg/日。噻奈普汀(达体朗)具有良好抗焦虑兼抗抑郁作用。长期服用可减少焦虑和抑郁复发,推荐剂量12.5mg每日三次,肾功能损害或老年人减少使用。三环类药物:因其药理作用属突触前摄取抑制,使突触间隙NE、5-HT合并作用,能治疗各种焦虑障碍,但因镇静、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抗精神病药:近年来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报道有增多趋势,可作为抗焦虑障碍增效剂。Hoge等(2008)报道阿立哌唑作为难治性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的增效剂。其他:黛安神因含小量氟哌噻吨有抗焦虑、抗抑郁和兴奋特性,可用于临床各种焦虑,但近年发现有EPS作用及撤药困难,应注意应用。另抗抑郁药米氮平有RCT研究证明其能控制惊恐发作频率,疗效与氟西汀相似。有研究瑞波西汀治疗PD疗效低于帕罗西汀(Bertani,2004),但对性功能障碍和体重增加比帕罗西汀少。心理治疗在焦虑障碍中地位并非药物能取代之。尤其对部分焦虑障碍亚型(如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治疗,许多国家防治指南将药物和心理治疗作为一线推荐治疗方案。RCT综述发现认知治疗综合行为干预更为有效,其结局优于精神分析和焦虑处理训练。为防治焦虑障碍复发,美国精神科学会(APA)、抑郁和焦虑国际共识组织(ICGDA)、多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AACAP)或多个国家焦虑指南对焦虑障碍治疗疗程提出长期治疗,约12-24个月,尤其GAD甚至终身治疗。目前对焦虑障碍亚型尚有争议,最终将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及美国精神疾病第5版中见分晓。顶一下(0)0%踩一下(0)0%------分隔线----------------------------上一篇:ICD-10社交恐惧障碍诊断标准的修改建议下一篇:
黄女士,35岁,公司职员,最近两年因工作变动,经常出现心烦意乱、头昏头痛、做事无耐心等现象,还总担心儿子身体不好、担心自己被解雇。一次回家途中,她突感心慌、心悸,大汗淋漓,瘫软于路上,但送医全身系统检查却未发现异常。此后发作频繁,每次持续10多分钟。 这是一位典型广泛性焦虑伴惊恐发作的病人。起病之初出现的心烦意乱等症状往往不被重视,或者是被当成其他内科疾病,但事实上这些表现都是典型的焦虑障碍症状。 焦虑障碍有哪些类型? 焦虑障碍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包括: 1、惊恐障碍:经历反复和无法预期的惊恐发作后,持续担心再次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发作时的某些表现(如感到就要死去或发疯了)。 2、广场恐怖症:对一些难以逃避或得不到帮助的情境(如公共汽车、剧院,或黑暗空旷的场所)的焦虑、恐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 3、社交恐怖症:在社交的场合中出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或害怕出丑、不能在别人的注视下进行一些简单操作活动(如写字、演讲等)。 4、广泛性焦虑障碍:对生活多方面过度担心,包括家庭、健康、工作或经济情况。 5、强迫症:出现难以控制的强迫思维(如担心污染或伤害自己和家人),或不能控制的强迫仪式行为(如反复清洗、检查、计数)。 6、躯体形式障碍:以持续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为特征,反复就医,尽管检查结果均正常或者医生反复解释,均不能打消疑虑。 如何判断焦虑是否过了头?
害羞持久变焦虑
,社交恐惧症,神经症治疗网,中国心理咨询网
同济大学医学院MEDICALCOLLEGEOFTONGJIUNIVERSITY精神卫生学教学大纲授课教师课程内容及组织教学研究实践教学教学条件教材及相关资料申报附件教学成果授课录像教学大纲医学心理学(五年制)教学大纲《精神医学》课程(五年制)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医学心理学旨在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在理论方面,医学心理学把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的知识以及基本规律应用于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不仅研究精神疾病的心理障碍,而且还要对人体的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和转化机制进行探讨以及医务人员如何帮助病人掌握正确的心理学方法和处理好各类心理学问题。因此,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在医疗实践上可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效果,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且在理论上也丰富了心理学和医学的内容。当前,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生活方式疾病与精神疾病有了明显的增长,医学对心理学的需要也更为迫切。医学心理学这是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而设置的课程,医学心理学课程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电化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临床医疗的质量,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2、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健康的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熟悉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分支;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语言、动机、挫折、心理防卫机制、情绪、人格等概念;熟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记忆过程;思维过程;动机的特点、分类、动机与冲突;心理防卫机制的类别;情绪状态。了解正常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理论;人际吸引理论。[3]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特点。[4]掌握应激的概念、基本过程以及应激的反应;熟悉应激源和生活事件;了解应激障碍。[5]掌握心理生理疾病的概念、范围、发病机制,常见心身疾病以及防治原则;了解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6]掌握变态心理的概念;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精神病性障碍与非精神病性障碍的区别;熟悉恐怖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的诊断与治疗;情感障碍、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熟悉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了解躯体形势障碍、转换性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的诊断与治疗。[7]掌握病人角色、医患关系、和疾病体验的概念;掌握医学会谈的基本技巧;熟悉临床各科病人的心理问题;了解药物对行为的影响,医务人员心理素养与医学会谈的目的。[8]掌握睡眠的分期与节律;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熟悉睡眠的生理调节与心理健康;睡眠过渡;和睡眠有关的功能障碍。了解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问题及治疗;梦神经性呕吐。[9]掌握疼痛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熟悉抑郁性疼痛、焦虑性疼痛、心因性疼痛、幻觉妄想性疼痛的特征;了解疼痛的意义、癌症病人的疼痛及治疗。[10]掌握危机和危机干预的概念;熟悉危机干预的技术应用和步骤;了解自杀的相关因素;危机发展的理论。[11]基本掌握心理测验原理和心理测验的要求;熟悉各类量表的原理及主要用途;了解心理测验的分类、常用量表的应用方法。[12]掌握心理治疗的定义、分类和一般心理治疗原则;熟悉心理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悉集体治疗、家庭治疗和夫妇治疗;了解心理治疗发展简史和精神动力学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心理治疗疗效的评估。[13]掌握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熟悉常用行为技术、方法及适应证;认知治疗的临床应用;了解行为认知治疗的的疗效评价。[14]掌握心理咨询的准则与过程;熟悉心理咨询的形式与治疗要素、医学心理学的定义、范围及会谈原则和注意事项;了解心理咨询的概念、意义和范围。3、课程教学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医学心理学概念及发展简史二、医学心理学对象三、任务、分支及研究方法四、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感觉和知觉三、学习和记忆四、思维和语言五、动机和挫折六、心理防卫机制七、情绪八、人格与社会交往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一、心理卫生的概念与发展二、儿童心理卫生三、青少年与青年期心理卫生四、中年与老年心理卫生五、妇女心理卫生第四章应激与应激障碍一、应激的概念二、应激源与生活事件三、应激的反应与应对四、应激障碍第五章心理生理障碍一、概述二、常见心理生理障碍三、心理生理障碍防治原则第六章变态心理一、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二、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三、变态心理的分类四、神经症性障碍五、心境(情感)障碍六、人格障碍七、性变态第七章综合医院常见心理问题一、病人角色与医患关系二、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三、临床各科病人的心理问题四、药物与行为五、医务人员心理素养与医学会谈第八章睡眠与进食障碍一、正常睡眠节律、梦与生理调节二、睡眠障碍三、进食障碍第九章慢性疼痛一、疼痛的概念与特点二、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三、与心理障碍相关的疼痛四、癌症病人的疼痛第十章自杀与危机干预一、自杀的流行病学调查二、影响自杀率的相关因素三、自杀危险性的检查与评估四、危机干预第十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一、测量与心理测量二、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三、智力测验四、人格测验五、临床神经心理测验六、临床精神症状评定量表七、常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八、常用精神症状他评量表第十三章心理治疗一、概述二、一般心理治疗三、精神分析与长程精神动力学治疗四、短程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五、集体、家庭和夫妇心理治疗六、如何看待心理治疗的疗效第十四章行为与认知治疗一、行为治疗概述二、常用行为技术及方法三、行为治疗临床应用及评价四、认知治疗的理论及技术五、认知治疗的临床技术六、生物反馈第十五章心理咨询一、概述二、心理咨询的形式与治疗要素三、心理咨询的准则与过程四、心理咨询的实践四、学时分配,总学时36,具体分配如下:序号内容学时1绪论、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22心理学基础43应激与应激障碍24自杀和危机干预25慢性疼痛26睡眠与进食障碍27心理生理障碍28变态心理29综合医院常见心理问题410临床心理评估611心理治疗212行为与认知治疗413心理咨询2合计36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医学心理学〗(季建林主编)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资料:[1]〖医学心理学〗(李心天主编)[2]〖医学心理学〗(徐俊冕主编)第二版[3]〖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吴文源、季建林主编)[4]〖精神科量表手册〗(张明园等主编)[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徐俊冕主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版权所有©2006
首都之窗>政务信息>法规>法规库>法规库2>社会保障类>医疗卫生北京市精神疾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文号】京卫疾控字[2007]22号【颁布单位】北京市卫生局【颁布日期】2007-02-16【生效日期】2007-05-01【法律层级】规范性文件 为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第十条“本市建立精神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精神疾病信息分类报告和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限和方式将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情况,向该医疗机构所在区、县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区、县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规定,对北京市精神疾病信息报告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报告的精神疾病为两类39种。 (一)第一类: 重性精神疾病15种: 1.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2.血管性痴呆; 3.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 4.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5.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 6.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7.精神分裂症; 8.持久性妄想性障碍; 9.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10.躁狂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冲动行为); 11.双相情感障碍; 12.抑郁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行为); 13.复发性抑郁障碍(伴有持续和严重社会功能损害); 14.精神发育迟滞(中度及以上不伴发精神障碍); 15.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 (二)第二类: 非重性精神疾病24种: 1.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不包括慢性酒精中毒伴发精神障碍); 3.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 4.躁狂发作(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冲动行为); 5.抑郁发作(不伴有精神病症状和自杀行为): 6.恐怖性焦虑障碍; 7.其他焦虑障碍; 8.强迫性障碍; 9.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10.分离(转换)性障碍; 11.躯体形式障碍; 12.其他神经症性障碍; l3.进食障碍; 14.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15.非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 16.与产褥期有关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17.非依赖性药物滥用; 18.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 19.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20.心理发育障碍; 21.多动性障碍; 22.抽动障碍; 23.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24.未特定的精神障碍。 第二条 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和建立精神疾病信息分类报告和管理系统。 第三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精神疾病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具有精神疾病诊断资格的医务人员为精神疾病信息报告的责任人。 第四条 精神疾病责任报告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填写《北京市第一类精神疾病报告卡》,对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填写《北京市第二类精神疾病报告卡》。 第五条 《北京市第一类精神疾病报告卡》、《北京市第二类精神疾病报告卡》由具有精神疾病诊断资格的医师(即责任报告人)在病例确诊后当日填写,要求字迹清楚,不漏项。 第六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精神疾病报告卡片的登记、存档制度,由专人管理并妥善保管。 第七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精神疾病信息周报制度,每周一为报告日,将前一周《北京市第一类精神疾病报告卡》、《北京市第二类精神疾病报告卡》内容报送至属地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八条 有互联网上网条件的精神疾病信息责任报告单位,通过全市精神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网录入《北京市第一类精神疾病报告卡》、《北京市第二类精神疾病报告卡》信息。没有互联网上网条件的精神疾病责任报告单位,通过投递、人员报送方式,将《北京市第一类精神疾病报告卡》、《北京市第二类精神疾病报告卡》内容报告辖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辖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上网录入信息。 第九条 各区(县)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医疗单位报告的精神疾病信息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 第十条 各区(县)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辖区内第一类(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档案,定期进行医学访视。第二类精神疾病患者信息主要用于疾病统计工作。 第十一条 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全市精神疾病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定期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 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第十三条 报告人员出现漏报、迟报、错报、瞒报、泄密,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北京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相关政策解释
森田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案例
美国焦虑障碍协会年会上有报告说:一种实验性药物escitalopram(商品名Lexapro)能治疗三种不同类型的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症(GAD)、恐怖症和社交焦虑障碍。 ……
此处下载焦虑障碍的临床处理(ppt - 疾病学术中心-好医生,焦虑障碍的临床处理 内容提要1、概念和术语2、神经生物学研究2、临床表现与诊断问题3、治疗4、希德:各种焦虑状态的一线首选 术语:焦虑焦虑:正常人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