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典型症状
高血压 肝功能衰竭 反应迟钝 烦躁不安 发绀 恶心 蛋白尿 代谢性酸中毒 抽搐 表情淡漠
1.临床分期
根据心源性休克发生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休克早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入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 ,恐惧 和精神紧张 ,但神志清醒,面色或皮肤稍苍白或轻度发绀 ,肢端湿冷 ,大汗,心率增快 ,可有恶心 ,呕吐,血压尚正常甚至可轻度增高或稍低,但脉压变小,尿量稍减。
(2)休克中期:休克早期若不能及时纠正,则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 ,意识模糊 或欠清,全身软弱无力 ,脉搏细速 无力或未能扪及,心率常超过120次/min,收缩压<80mmHg(10.64kPa),甚至测不出,脉压<20mmHg(2.67kPa),面色苍白 ,发绀,皮肤湿冷 ,发绀或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尿量更少(<17ml/h)或无尿 。
(3)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前者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后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肝和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相应症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 可表现为少尿 或尿闭 ,血中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高,产生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 等症状,尿比重固定,可出现蛋白尿 和管型等,肺功能衰竭可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 和发绀,吸氧不能缓解症状,呼吸浅速而不规则,双肺底可闻及细啰音 和呼吸音降低,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之征象,脑功能障碍和衰竭可引起昏迷 ,抽搐 ,肢体瘫痪 ,病理性神经反射,瞳孔大小不等 ,脑水肿 和呼吸抑制 等征象,肝功能衰竭 可引起黄疸 ,肝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 ,甚至昏迷。
2.休克程度划分
按休克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休克。
(1)轻度休克:表现为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干 ,出汗,心率>100次/min,脉速有力,四肢尚温暖,但肢体稍发绀,发凉,收缩压≥80mmHg(10.64kPa),尿量略减,脉压<30mmHg(4.0kPa)。
(2)中度休克: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四肢发冷 ,肢端发绀 ,收缩压在60~80mmHg(8~10.64kPa),脉压<20mmHg(2.67kPa),尿量明显减少(<17ml/h)。
(3)重度休克:神志欠清,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心率>120次/min,心音低钝 ,脉细弱无力或稍加压后即消失,收缩压降至40~60mmHg(5.32~8.0kPa),尿量明显减少或尿闭。
(4)极重度休克:神志不清 ,昏迷,呼吸浅而不规则,口唇皮肤发绀,四肢厥冷,脉搏极弱或扪不到,心音低钝或呈单音心律,收缩压<40mmHg(5.32kPa),无尿,可有广泛皮下,黏膜及内脏出血 ,并出现多器官衰竭征象。
必须指出,上述休克的临床分期和严重程度的划分是人为的,其相互之间并非一刀切,可有过渡类型,只能作为临床工作中判断病情的参考。
3.其他临床表现
由于心源性休克病因不同,除上述休克的临床表现外,还有相应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急性心肌梗死 为例,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常有心前区剧痛 ,可持续数小时,伴恶心,呕吐,大汗,严重心律失常 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因脑急性供血不足可产生脑卒中征象,体征包括心浊音界轻至中度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可有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若并发乳头肌功能不全或腱索断裂 ,在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 ;并发室间隔穿孔者,则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 ,双肺底可闻湿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