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
问医生查疾病找医院找药品

资讯

男性 女性 老人 整形 美容 母婴 中医 保健 偏方 饮食 两性 减肥 心理 体检 急救 新闻 护理 健身 图谱 热搜

登录注册
综合 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

小儿腹股沟斜疝预防

诊断

典型斜疝有还纳现象或还纳的历史者诊断无困难,不能还纳或部分还纳者,首先应与睾丸鞘膜积液鉴别,主要鉴别方法可靠透光试验,透光试验的做法是以手电筒灯泡直接照射肿物时,可见卵圆形肿物全部红亮,即系鞘膜积液,如果只是灯泡接触的部位红亮则为阴性,小婴儿诊断困难时,首先可行肛门指诊,试扪腹股沟内环处是否有疝入的肠管,必要时可以照腹股沟肿物切线位X线片,X线透明者为含气的囊可以诊断为疝,禁忌做盲目穿刺试验。

嵌闭疝的诊断多无困难,由于疝的突然不能还纳,小儿立即表现腹痛,哭闹,局部压痛 ,频频呕吐等,则可确诊,但小儿肺炎或婴儿腹泻 等晚期腹胀患儿,也可突然发生呕吐,便秘 等功能性肠梗阻症状,此时可因腹压增高而使同时出现的疝不能还纳,但实际上并无嵌闭,必须鉴别,如误诊为嵌闭疝而行手术,则给危重病儿增加不必要的手术和麻醉损害,常可促使病情加重,相反,可因腹胀严重,腹压过高而真的发生嵌闭疝,如未做出诊断,常可延误治疗,嵌闭疝的诊断,除靠全身症状及肠梗阻症状外,还应注意局部压痛,硬度,冲动感及各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序,以便进行鉴别,绞窄疝晚期,小儿中毒情况严重,局部红,肿,热痛 ,有时需与腹股沟淋巴结炎鉴别,详细病史及明确的肠梗阻症状常为诊断的关键。

鉴别诊断

小儿腹股沟斜疝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鞘膜积液 (hydrocele of tunica vaginalis) 小儿鞘膜积液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机制有相同之处,均系腹膜鞘状突发育延缓或停顿,出生时仍未闭塞或仅部分闭塞,与腹腔相通所致,其区别不过是未闭的腹膜鞘状突比较狭细而已,近年,依据其闭塞部位将其分为精索鞘膜积液和睾丸鞘膜积液2种类型。

(1)精索鞘膜积液(funicular hydrocele):腹膜鞘状突在睾丸上极闭塞,仅精索部与腹腔相通,液体积聚 于睾丸以上的精索部位,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股沟管内或阴囊上方,能随精索移动,透光试验 阳性,睾丸可触及,女性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管内或大阴唇部。

(2)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整个腹膜鞘状突全程未闭,液体经精索鞘膜进入睾丸固有鞘膜腔,肿块位于阴囊内,囊性,用手挤压后缓慢变小,睾丸被包在鞘膜囊之中,肿块透光试验阳性。

精索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所形成的包块晨起或平卧休息后均可缩小或消失,活动和玩耍后增大。

2.隐睾 (cryptorchidism) 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或阴囊上部,为实质性肿块,但较小,挤压胀痛,患侧阴囊发育较小,空虚,瘪缩,阴囊内触不到睾丸,轻挤时有下腹部胀痛,因常合并有鞘状突闭锁不全,故兼有隐睾,斜疝或鞘膜积液体征。

3.腹股沟淋巴结炎(bubo) 嵌顿疝或绞窄疝应与之鉴别,腹股沟淋巴结炎病儿既往无腹股沟区包块史,伴有腹股沟区疼痛,发热,但无肠梗阻 的症状和体征,肿块位于外环的外侧,边界清楚,与腹股沟管关系不密切,局部皮肤有红肿,温度升高和压痛等炎症改变,而疝块上界则与腹股沟管,腹股沟内环无明显界限,并呈蒂柄状通向腹腔,此外,一些腹股沟淋巴结炎患儿在腹股沟淋巴引流区域内有时可发现外伤或感染性病灶,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4.睾丸肿瘤 (orchioncus) 多为无痛性实质性肿块,阴囊有沉重下坠感,不能还纳入腹腔内,部分病儿有性早熟 现象,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等对诊断有帮助。

5.子宫圆韧带囊肿(cyst of ligmentum teres uteri) 也可促进腹股沟疝的发生,应注意二者的鉴别,但鉴别比较困难。

6.直疝(direct hernia) 小儿腹股沟直疝 极少见,解剖上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进入腹股沟管内口,而直疝则在该动脉的内侧直接向外突出,压迫内环口可阻止斜疝下降,但直疝仍可出现,直疝疝囊颈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大多数直疝患儿有同侧斜疝修补的历史,可能在找疝囊时损伤了腹股沟管的后壁,造成腹横筋膜损伤薄弱,当腹压增大时,使腹膜及内脏突出造成,手术治疗主要是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缝合腹横筋膜,联合肌腱到耻骨疏韧带(Cooper韧带)上。

分享

取消

点击查看更多 返回疾病>

疾病相关

小儿腹股沟斜疝知识简介 小儿腹股沟斜疝症状表现 小儿腹股沟斜疝典型症状 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原因 小儿腹股沟斜疝检查项目 小儿腹股沟斜疝鉴别方法 小儿腹股沟斜疝怎么治疗 小儿腹股沟斜疝什么好 小儿腹股沟斜疝并发症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护理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饮食 小儿腹股沟斜疝如何预防
专家与您一对一答疑

专家与您一对一答疑

免费提问及时解答

热图推荐

123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