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
问医生查疾病找医院找药品

资讯

男性 女性 老人 整形 美容 母婴 中医 保健 偏方 饮食 两性 减肥 心理 体检 急救 新闻 护理 健身 图谱 热搜

登录注册
综合 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

恶性黑素瘤预防

诊断标准

1.诊断要点 临床上根据上述分型注意密切观察皮损变化,尤其应注意一些痣细胞痣恶变指征:

①黑痣突然增大,隆起。

②色素加深发亮,周围发红。

③表面结痂。

④易出血。

⑤发生破溃。

⑥附近的淋巴结肿大 。

⑦周围有卫星状损害。

⑧自觉瘙痒或疼痛,有时恶性黑色素瘤与交界痣或复合痣的鉴别诊断很困难,在诊断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即在诊断上宁愿“过诊”,而不要“低诊”,对高度怀疑恶黑的皮损,目前主张小病灶全部切除(注意皮损的完整性)做活检,大病灶力争全部切除并做植皮术,有条件者可做冰冻切片快速诊断,根据皮损侵袭性决定切除范围,及时治疗,目前尚无证据显示,活检可引起肿瘤种植与转移。

2.诊断 以组织学诊断为主,注意其结构的变化和细胞的不典型性,条件为:

①瘤细胞的间变或异型性,主要是核增大而深染,细胞形态大小不一。

②交界活性:真皮表皮交界处细胞不典型性增生,细胞发散不成巢,或巢与巢间互相融合,表皮突间的基底细胞层,有不典型黑色素细胞连续性增生。

③不典型瘤突破基底膜进入真皮。

④除Spitz痣外,所有的痣细胞痣在真皮内都无核分裂象,如有,常为恶性的征兆。

⑤瘤细胞散布表皮全层。

⑥细胞不成熟,即从真皮浅层至深层瘤细胞无逐渐变小变长现象。

⑦间质反应,在皮内痣的深层可见较多致密的网状纤维包围单个分散的痣细胞,而恶性病变的间质反应较轻。

⑧黑色素形成增加。

⑨真皮带状炎症浸润。

⑩表面溃疡形成。

在以上10项诊断条件中,以前5项更为重要,而后5项为参考条件,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核仁组成区银染色(AgNORS):恶性黑色素瘤中,大部分瘤细胞核内可见多个清晰的银染色阳性的黑色小点,为鉴别良恶性黑色素瘤的一个辅助指标。

S-100蛋白:对痣细胞来源的痣细胞痣及黑色素瘤多呈阳性反应,也可见于周围神经鞘瘤,软骨瘤,骨肉瘤和内脏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目前最有应用价值的是HMB-45,阳性率较高,但对真表皮交界处痣细胞也起反应,故不能用于浅表黑色素瘤与交界痣的鉴别。

NSE:对脑神经元,皮肤的周围神经组织呈明显的特异性染色,对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较好的标记蛋白。

3.转移及预后 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极为常见:一般先经淋巴转移,血路转移出现晚但很广泛,最常见者为肺,脑,消化道及皮肤,约有2%~6%的转移灶发现不了原发皮损,可能为原发皮损消退或较为隐蔽,推测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必须靠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临床上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发病部位,位于肢体有毛部位的肿瘤比位于躯干或头领部者好。性别,女性比男性好;其他因素有年龄,损害的大小与有无破溃等,组织学中影响因素有:肿瘤类型,结节性黑色素瘤预后差;侵袭的深度,侵袭越深,预后越差;核丝分裂数越多,预后越差;而其他血管或淋巴管有无受侵犯,瘤细胞中色素的多寡,都可影响预后,而肿瘤底部的炎症浸润被认为足有利于预后的因素。

肿瘤的侵袭深度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1992年在综合Clark的分级法和Breslow的测算法,美国肿瘤联合会(AJC)提出国际通用的TNM分级法。

鉴别诊断

恶性黑瘤应注意与色素痣 ,色素型基底细胞癌 ,色素性脂溢角化病,皮肤纤维瘤 或硬化性血管瘤 (sclerosing hemangioma)等鉴别,甲下黑瘤尚须与陈旧性甲下血肿相区别。

1.浅表扩散性原位黑色素瘤

(1)交界痣:痣细胞不向表皮上部扩展,核无不典型性,侧缘界清楚,真皮上部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3)乳房外湿疹 样癌:Paget细胞大都单个散在,附属器上皮亦常受累,瘤细胞内含有酸性黏多糖,故胞质轻度嗜碱,且常见空泡化,对癌胚抗原染色阳性。

(3)Bowen病:生发层内常见角化不良,基底层通常保持完整,瘤细胞对抗角蛋白抗体 染色阳性,而对S-100蛋白染色阴性。

2.肢端雀斑 样原位黑色素瘤 掌跖交界痣:损害小于4mm,对称,界限清楚,表皮内痣细胞以巢状排列为主,少数单个散在,圆形或卵圆形,仅少数有融合倾向,角质层内可有少数黑素细胞团,但较小,小于5个细胞,并有散在黑素沉积,黑素细胞无异型及核丝分裂象。

分享

取消

点击查看更多 返回疾病>

疾病相关

恶性黑素瘤知识简介 恶性黑素瘤症状表现 恶性黑素瘤典型症状 恶性黑素瘤发病原因 恶性黑素瘤检查项目 恶性黑素瘤鉴别方法 恶性黑素瘤怎么治疗 恶性黑素瘤什么好 恶性黑素瘤并发症 恶性黑素瘤的护理 恶性黑素瘤的饮食 恶性黑素瘤如何预防
专家与您一对一答疑

专家与您一对一答疑

免费提问及时解答

热图推荐

123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