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问医生查疾病找医院找药品

资讯

男性 女性 老人 整形 美容 母婴 中医 保健 偏方 饮食 两性 减肥 心理 体检 急救 新闻 护理 健身 图谱 热搜

登录注册
综合 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预防

诊断标准

1.PK活性测定的正常参考值

(1)荧光斑点法PK活性筛选试验:

①PK活性正常:荧光在25min内消失。

②PK活性中间缺乏值(杂合体值):荧光在25~60min消失。

③PK活性严重缺乏值(纯合体值):荧光在25min不消失。

(2)PK活性定量测定[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Blume法:

①正常值:(15.0±1.99)U/gHb(37℃)。

②低底物浓度(PEP)正常值:正常活性的14.9%±3.71%(37℃)。

③低PEP+PDP刺激后的正常值:正常活性的43.5%±2.46%(37℃)。

④纯合子值为正常活性的25%以下,杂合子值为正常活性的25%~50%。

(3)中间代谢产物正常值(37℃):

①ATP:(4.23±0.29)μmol/gHb,PK缺乏时较正常降低2个标准差以上。

②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12.27±1.87)μmol/gHb,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倍以上。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12.2±2.2) μmol/LRBC,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以上。

④2-磷酸甘油酸(2-PG):(7.3±2.5) μmol/LRBC,PK缺陷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

2.红细胞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

(1)PK荧光斑点试验属严重缺乏值范围。

(2)PK荧光斑点试验属中间缺乏值范围,伴有明确家族史和(或)2,3-DPG含量有2倍以上的升高或有其他中间产物变化。

(3)PK活性定量属纯合子范围。

(4)PK活性定量属杂合子范围:伴有明确家族史和(或)中间代谢产物变化。

符合上述4项中任何1项,均可建立PK缺陷的实验诊断,如临床上高度怀疑为PK缺乏症,而PK活性正常时,应进行低底物PK活性定量测定,以确定有无PK活性降低。

3.PK缺乏症所致溶血性贫血 的诊断标准

(1)红细胞PK缺乏症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①生后早期(多为1周内)出现黄疸,成熟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未成熟儿超过256.5μmol/L(15mg%),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 ;

②溶血的其他证据(如贫血,网织红增多,尿胆原增加 等);

③符合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具备上述3项,又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者,可确诊;不具备上述2项和(或)有其他原因并存者,应疑诊为红细胞PK缺陷所致的溶血。

(2)PK缺乏症致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

①呈慢性溶血过程,有脾大,黄疸,贫血;

②符合PK缺陷的实验诊断标准;

③排除其他红细胞酶病及血红蛋白病;

④排除继发性PKD,符合以上4项方可诊断为遗传性PKD所致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PK值低于正常的疾病还有急性白血病,MDS,难治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化疗后状态,获得性酶缺陷症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伴有蛋白质合成异常的骨髓干细胞受损,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是酶的翻译后修饰所致。

PK缺乏症应与其他红细胞酶病如G-6-PD缺乏症及血红蛋白病相鉴别,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化疗后都可以引起继发性PK缺乏,因此遗传性PK缺乏症(通常是杂合子)应与继发性PK缺乏症相鉴别,但有时此二者的鉴别相当困难,因为二者红细胞PK活性都是轻至中度降低,一般都没有明显的溶血表现,有时需要进行随诊和仔细分析。

分享

取消

点击查看更多 返回疾病>

疾病相关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知识简介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症状表现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典型症状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发病原因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检查项目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鉴别方法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怎么治疗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什么好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并发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护理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饮食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如何预防
专家与您一对一答疑

专家与您一对一答疑

免费提问及时解答

热图推荐

123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