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失液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治疗主要是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查明病因并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升压药。下面介绍失血失液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一)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置
1、专人护理
休克病人病情严重,应置于重危病室,并设专人护理。
2、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可同时监测CVP。
3、合理补液
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心搏出量。后输胶体液,以减少晶体液渗入血管外第三间隙。
4、记录出入量
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15~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观察意识表情、面唇色泽、皮肤肢端温度、瞳孔及尿量。若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唇色红,肢体转暖;尿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转。
(二)改善组织灌注
1、休克体位
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可防止膈肌及腹腔脏器上移而影响心肺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
2、使用抗休克裤
抗休克裤充气后在腹部与腿部加压,使血液回流入心脏,改善组织灌流,同时可以控制腹部和下肢出血。当休克纠正后,由腹部开始缓慢放气,每15秒测量血压1次,若血压下降超过5mmHg,应停止放气,并重新注气。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应用血管扩张药过程中,监测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预防血压骤降引起不良后果。使用时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每5~10分钟测1次血压,血压平稳后每15~30分钟测1次,并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严防血管收缩药物外渗,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滴注部位,患处用O.25%普鲁卡因封闭,以免发生皮下组织坏死。
(三)增强心肌功能
遵医嘱给予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如静脉注射毛花苷丙快速达到洋地黄化(O.8mg/d)。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心率变化及药物的副作用。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观察呼吸形态,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
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作深、慢呼吸及有效咳嗽。协助病人作双上肢运动,促进肺的扩张。遵医嘱给予吸氧,严重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避免误吸、窒息:
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以免舌后坠或呕吐物误吸。有气道分泌物时及时清除。
3、 协助病人咳嗽、咳痰:
痰液及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时,及时清除,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病情许可时,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五)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六)调节体温
1、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保暖
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一般室内温度以20℃左右为宜。切忌应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以防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后者使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此外,加热可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加重缺氧,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3、库存血的复温
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4、降温
感染性休克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
(七)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以上是失血失液性休克的护理措施,科学合理的护理阿对疾病的康复很重要,重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