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治好出血病疾病

2016-08-28 互联网 A +

血液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的身体里有个止血机能,控制着我们身体里的血液的流动。当我们的止血机能被破坏时,就会患上出血性疾病。身体里面的东西我们是不能用肉眼分辨的,那就只能靠在身体外部变现出来的症状来分辨自己的止血机能是否健康。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又有哪些呢?

治好出血病疾病  (一)病因防治  主要适用于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1.防治基础疾病  如控制感染,积极治疗肝、胆疾病、肾病,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等。  2.避免接触、使用可加重出血的物质及药物  如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功能缺陷症等,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噻氯匹定等抗血小板药物。凝血障碍所致如血友病等,应慎用抗凝药,如华法林、肝素等。  (二)止血治疗  1.补充血小板和(或)相关凝血因子  在紧急情况下,输入新鲜血浆或新鲜冷冻血浆是一种可靠的补充或替代疗法,因其含有除TF、Ca2+以外的全部凝血因子。此外,如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物、因子Ⅷ等,亦可根据病情予以补充。  2.止血药物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者有以下几类:  (1)收缩血管、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改善其通透性的药物:如卡巴克络、曲克芦丁、垂体后叶素、维生素C、维生素P及糖皮质激素等。  (2)合成凝血相关成分所需的药物:如维生素K1、K3、K4等。  (3)抗纤溶药物:如氨基己酸(EACA)、氨甲苯酸(PAMBA)、抑肽酶等。  (4)促进止血因子释放的药物:如去氨加压素(1-脱氨-8-精氨酸加压素,DDAVP)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vWF,从而改善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并有稳定血浆FⅧ:C和提高FⅧ:C水平的作用。  (5)局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巴曲酶及吸收性明胶海绵等。  3.促血小板生成的药物  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各阶段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血小板的生成,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此类药物包括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11(IL-11)等。  4.局部处理  局部加压包扎、固定及手术结扎局部血管等。  (三)其他治疗  1.基因疗法  适用于某些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  2.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对某些消耗性出血性疾病,如DIC、TTP等,以肝素等抗凝治疗终止异常凝血过程,减少凝血因子、血小板的消耗,可发挥一定的止血作用。  3.血浆置换  重症ITP、TTP等,通过血浆置换去除抗体或相关致病因素。  4.手术治疗  包括脾切除、血肿清除、关节成型及置换等。  5.中医中药  传统医学称出血性疾病为“血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中有止血作用的药物相当多,如蒲黄、柿子叶粉、血凝片等有减低血管通透性、收缩血管的作用;血余炭粗晶液、大黄等有增强血小板功能的作用;荆芥炭脂溶性提取液、赤石脂、血余炭粗晶液、党参注射液等可增强止血功能。  这些治疗都市在生活中你比较常见的,希望这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对于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切记一定要多吃蔬菜水果,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希望你的身体健康,感谢你对我们网站的支持,谢谢访问!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