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斜视

斜视的临床特征

2016-08-27 互联网 A +

核心提示: 共同性斜视:多见于3岁左右的儿童,发生在双眼单视觉开始形成时,由于皮质视觉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产生眼位分离。

  两眼视轴不平行,注视目标不一

  两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一眼注视目标,而另一眼视轴偏向目标的现象称为斜视。

  斜视有很多种,有偏内、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最常见的是眼球向内偏斜,医学上称内斜视,俗称“对眼”、“斗鸡眼”。

  眼球向外偏斜,称外斜视,俗称“斜眼”。 医学上把偏内、外的斜视称为水平斜视,而上、下方向的斜视称为垂直斜视。

  斜视是一种眼球运动异常相关眼病

  斜视是一种眼球运动异常相关眼病。眼球运动依靠眼球上的6条眼外肌完成,不论上下左右,看远看近,两只眼球的12条肌肉同时都参加运动,协调一致。这种协调运动是在大脑统一调度下进行的,在视觉发育形成初期就开始锻炼这种本领。

  若大脑中枢管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两眼不能注视同一目标,视轴呈分离状态,就会出现斜视。

  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

  据统计,斜视发病率在儿童期为1%左右,是最常见的儿童眼病。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多见于3岁左右的儿童,发生在双眼单视觉开始形成时,由于皮质视觉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产生眼位分离。

  非共同性斜视:

  主要指麻痹性斜视。由于先天或后天性原因(产伤、炎症、外伤或肿瘤等),导致控制眼球活动的神经核、脑神经或眼外肌麻痹形成斜视。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