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胃癌

胃癌的发病机制

2016-08-21 互联网 A +

  谈到癌症,大家都是“闻癌色变”,虽然我们的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但是对于实现治疗癌症这一目标却是“遥遥无期”。然而胃癌造成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确实谈之胆颤,既然如此,胃癌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下面是一些总结。

  胃癌的发生机制

  胃癌是由环境因素、一般性及特异性的遗传变异累积共同引起。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各种遗传变异导致了胃癌的发生和进展,但对于胃癌发病的潜在分子机制仍没有得到完全地阐明。

  1.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薰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2.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3.癌前病变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4.遗传和基因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病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温馨提示:虽然我们生活在快节奏、高效率的新时代,但是我们更加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肠胃,要密切注意我们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争取从生活中加以防范;同时,要注意进行体检,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