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最常发生部位,占40%以上,恶性胃平滑肌肿瘤占胃所有恶性肿瘤的1%~2%。由于本病少见,医生往往对其自然病史和治疗方法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加上肿瘤位置特殊,胃镜活检的假阴性率较高,故临床延误诊断治疗的例子屡见不鲜,术前能作出正确诊断者一般不超过50%。因此,加强对胃平滑肌肿瘤的认识,重视误诊漏诊的经验教训,对提高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期刊出了多篇关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专题笔谈和论著,从不同角度总结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治经验,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为了提高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水平,加强对与胃平滑肌肿瘤诊断有关的形态学特点的了解十分重要。胃的平滑肌肿瘤来源于胃壁平滑肌,可以分为3类,即良性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少见的平滑肌母细胞瘤(又称上皮样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以胃体近端和胃底多见,其好发部位与胃癌刚好相反。了解胃平滑肌肿瘤特别是平滑肌肉瘤的好发部位与胃癌的差别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胃平滑肌肿瘤生长有3种方式,即腔内型、腔外型和壁间型。有作者认为,腔外型比较少见,但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结近年70例平滑肌肿瘤的生长方式看,腔外型是最常见的生长方式,共48例占686%。本组资料平滑肌瘤腔外型占593%,平滑肌肉瘤腔外型占763%。国外有些文献报道也有这种倾向。
胃平滑肌肿瘤大小不等,直径可小于1cm,也可大于30cm,剖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良性者质地坚韧,恶性者质地柔软呈鱼肉状。肿瘤较大时常发生坏死、出血和囊性变。镜下所见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细胞呈束状排列,细胞呈梭形,细胞浆嗜酸性,核分裂情况是区分良恶性平滑肌瘤的重要组织学指标。恶性平滑肌肿瘤除局部转移外,主要是血行转移,转移至肝者为多(15%~20%),转移至肺较少,淋巴结转移更少见。
胃平滑肌肿瘤的症状和体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临床表现具有隐蔽性,与其他胃疾病如胃癌和消化性溃疡容易混淆。另一方面,其临床表现又具有一定的特征,抓住这些特征,往往可以提示诊断。胃平滑肌肿瘤的好发年龄较胃癌年轻,一般发生在40~60岁。男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出血,约见于50%的患者,出血可表现为黑便、呕血,慢性少量出血可引起贫血。如有腹痛,其性质与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相似。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饱胀等症状。如发生并发症,可有出血、穿孔等表现。腔外型胃平滑肌肉瘤可能仅有消化道压迫症状,甚至在瘤体相当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没有任何胃肠道症状。上腹肿块较大而又没有明显的贫血或恶病质也是平滑肌肉瘤的特征。约25%患者有腹部包块和体重下降,腔外型平滑肌肉瘤的包块有时较大,甚至占位整个腹腔,使判断肿块的来源发生困难。如肿瘤位于胃远端,可出现胃出口梗阻征。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在临床上的表现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以出血为主,后者以腹部肿块为主,出血也较常见。
(责任编辑:jbwq)